萬安鄉大游村:以“郊野”生態為底 引人流增效益
| 2025-03-21 10:32:20??來源:浦城新聞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3月18日清晨,薄霧尚未散盡,浦城縣萬安鄉大游村的郊野公園停車場內卻已停了不少來游玩的車輛。不遠處,游客沿著溪畔的親水慢道悠然漫步,晨光透過古樹,灑在刻有“庭院美”字樣的標欄上,折射出一幅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鄉村新畫卷。 沿著新修的親水慢道前行,南浦溪流水的潺潺聲的與古樹的沙沙聲交織成韻。村民吳阿姨挽著袖子,在溪邊清洗著剛從自家菜園摘下的青菜。“過去這邊野草叢生,生活垃圾隨處可見。如今,這里山青水綠,成了城里人最愛的‘天然氧吧’。”她笑著說,大游村有如此大的變化,要從10年前說起。
大游生態風光 2014年,大游村立足鄉村生態優勢,沿南浦溪天然景觀帶建設了大游郊野公園。2019年,大游村被列為省級鄉村振興示范村。以此為契機,大游村深入學習借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圍繞“林相美、河道美、田園美、村貌美、庭院美、鄉風美”的“六美”建設目標,積極推動鄉村建設工作,村容村貌煥然一新。近年來,隨著文旅融合成為新趨勢,大游村以黨建為引領,以“郊野”生態為底色,融入文化元素,不斷創新機制,打造農文旅深度融合的城郊旅游特色村,吸引了大批游客前來,是鄉村旅游的“網紅打卡地”。 “2023年,村里建成‘四好公路’及大橋,并沿線安裝路燈、種植銀杏,打造出這條長達千米、暢通安全、整潔舒適的景觀路,直通大游郊野公園。沿著河岸,村里投資建成1400多米長的慢道,周邊建設觀光涼亭、休閑步道、旅游公廁、停車場等基礎設施配套,形成獨具特色的鄉村生態旅游‘風景線’。”大游村黨支部書記陳相東表示,這些生態投入和公共服務建設看似效益不太顯著,實則為鄉村旅游打下了深厚基礎。 午后,大游村外婆家小院飄出陣陣茶香。80后返鄉青年劉明通正在教游客圍爐煮茶。“傳統節日文化與現代圍爐煮茶相結合,這里一下成為網紅店。”他翻出手機相冊說:“今年婦女節舉辦的‘茶宴’,吸引了300多人參與,當天座位全部爆滿,收入有5000元左右。”
外婆家小院
水上秋千和特色竹筏 外婆家小院外布置的休閑餐桌、水上秋千、流行標語,成為游客拍照的“標配”。伴著古典韻律,身穿漢服的姑娘們乘坐特色竹筏,在水上開啟一場別樣“論道”。帶著孩子的游客來到古樹林,感受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在這里,大人可以在風景中尋找到心靈的恬靜,孩子能在泥土間發現‘野趣’,非常適合親子游。”來自浙江的游客陳女士說。 “大游村以發展城郊旅游產業為主攻方向,依托省級鄉村振興示范村的優勢,持續利用鄉村振興專項資金和‘三鄉人’資源,引進社會資本,開設茶室、農家樂、民宿等新業態。”陳相東說,這不僅為游客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務,還為村民提供自主創業和就近就業的機會,促進村財、村民雙增收。
游客體檢草莓采摘 傍晚時分,游客們提著裝滿草莓的籃子走出采摘園,臉上洋溢的歡快笑容比籃中的草莓還要甜美。“采摘園內種植草莓10余畝,畝產草莓5000斤左右,畝均純收入5萬元左右。每年,采摘園內需用工200余人,也幫助村里許多人增收。”大游草莓采摘園負責人封軍笑著說,今年周末來大游游客明顯增加,有時一天就有40多人來采摘,日銷售草莓可達300斤。 大游村通過“村集體+公司+農戶”模式,建成3個高標準大棚,以流轉出租的方式,增加村民收入的同時,每年為村財增收9萬余元。為方便管理,村里通過“村委會+合作社+村民監督小組”合作,成立鄉村振興理事會,共同對采摘園的運營、開發、銷售等進行監督管理,園內按季節種植各種水果,滿足游客四季采摘需求。
高標準大棚 夜色漸濃,想要回城關的游客已坐上了車,回程僅幾分鐘的路程;而預定了民宿的游客,則正對著滿桌鄉村特色美食大快朵頤……“隨著文旅融合深入推進和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各配套產業逐步形成,游客數量持續攀升。今年以來,已接待游客3萬余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長4倍多,旅游綜合收入持續增加。”陳相東說,接下來,大游村將進一步探索文化融入旅游的新模式,為游客帶來差異化、個性化體驗,讓“流量”變“留量”,以農文旅融合發展促進鄉村振興。(馬啟燕 柯聰 何周超)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