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校分類改革發展中爭創一流
| 2025-01-22 10:34:44??來源:福建日報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葉世滿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重要講話,對加快建設教育強國作出了深刻闡述,為新時代我國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了一系列戰略部署,明確提出要分類推進高校改革。《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提出,要分類推進高校改革發展,引導高校在不同領域不同賽道發揮優勢、辦出特色。 ◆深刻把握高校分類發展的新趨勢 推進高校分類發展是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截至2024年6月20日,全國高等學校共計3117所,其中:普通高等學校2868所,含本科學校1308所、高職(專科)學校1560所;成人高等學校249所。隨著高等教育規模日益擴大,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更加多樣、學生個性特征更加分化,只有開展錯位競爭、走內涵式提升和高水平的特色發展之路,才能實現高校高質量發展。 推進高校分類發展是聚焦適應社會需要的必然選擇。長期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存在“求大求全”外延式發展的沖動、同質化辦學傾向凸顯、資源配置缺乏分類導向等問題。發展新質生產力、建設教育強國,對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既需要“全能選手”,也需要“單項冠軍”。只有以分類促特色發展,以錯位競爭實現特色發展,才能更好適配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對多樣化人才的需求。 推進高校分類發展是引導高校爭創一流的必要前提。我國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和國情,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不能簡單以國外大學作為標準和模式,跟在別人后面依樣畫葫蘆,而是要扎根中國大地,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一流大學的新路。在高等教育多樣化背景下,要根據不同類型高校的功能定位、實際貢獻、特色優勢,扎實推進高校分類發展,在各自的賽道上爭創一流。 ◆加快構建高校分類發展的新體系 高校分類發展是以高校科學分類為前提,以政府分類指導、分類管理為關鍵點,以錯位發展、特色發展為目標,以分類評價為落腳點,進而實現高等教育結構優化和高等教育體系完善。 建立健全服務強國建設的高校分類體系。高校要真正實現錯位發展、特色發展,必須由其“生存之道”來決定。要面向經濟社會和產業發展的戰略需要,完善高校分類管理體制機制,探索制定高校分類設置標準,按照研究型、應用型、技能型等基本功能,區分綜合性、特色化基本方向,明確高校發展定位,引導高校實現差異化發展,著力打造自強卓越的高等教育體系。 完善推進高校分類發展的政策支持體系。落實高校辦學自主權,引導高校建立適應社會經濟及教育規律的自主發展機制。研究出臺高校設置指導意見,支持研究型高校提質擴容、應用型高校優化布局、技能型高校穩定規模,分類制定差異化的人才培養質量標準、分類指導不同類型高校的學科專業建設。優化分類支持機制,根據不同類型高校功能定位、特色優勢,從辦學條件、招生計劃、經費收入、政策保障等方面實現差異化資源配置。 建立適應不同類型高校的分類評價機制。引導高校跳出學科評估、大學排名的“內循環”,更加注重“強需求、強服務、強貢獻”,主動融入服務中國式現代化的“大循環”。基于人才培養定位、學科類型、優勢特色等,確定不同類型高校分類評價指標,形成有中國特色的高校分類評估標準,促進高校辦出特色、辦出水平。 ◆堅定走好應用型辦學特色發展新路 遵循高校分類發展規律,走好應用型辦學特色發展新路,要以優化調整學科專業布局為先導,以深化人才發展模式改革為抓手,以服務新質生產力和產教融合為牽引,以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為統領,積極融入高等教育分類發展的新生態,在應用型辦學賽道上爭創一流,為加快形成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提供重要支撐。 以優化調整學科專業布局為先導,提升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適配度。學科專業布局結構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地區、一所高校的發展能級水平。應用型高校要從自身定位出發,緊扣地方經濟發展實際需要,正確處理好“培養人才和滿足社會需要”的關系,把優化調整學科專業布局作為先導任務,聚焦人口需求強、人才缺口大的產業,新增急需緊缺的應用型學科專業,調減不適應需求的學科專業,集中力量建設一批拿得出手、有影響力的優勢特色學科專業,不斷完善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適配機制。要把深化產教協同育人作為根本路徑,深入實施“雙元主體、雙鏈嵌入、雙師指導、雙園經歷、雙證融通、雙創協同”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大力推進“專業+數智技術賦能”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與崗位需求的匹配度和競爭力。 以深化人才發展模式改革為抓手,匯聚高水平應用型教師隊伍。強國必先強教,強教必先強師。教師隊伍建設是建設教育強國最重要的基礎工作。建設一支符合應用型辦學特點的高水平師資隊伍,既要引進和培養高水平學科領軍人才,也需要注重“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和引進。要深入實施高水平人才攬蓄行動,堅持提高質量、精準引進,大力引進優秀博士和高層次人才,集聚大批青年英才。遵循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引進一批、影響一批、培養一批,形成頭雁示范效應。要實施校企聯合培養“雙師型”隊伍行動,構建產業教授、產業導師、產業講師三級人才隊伍,集聚用好專兼結合的高水平產業師資隊伍,夯實應用型辦學的基礎支撐。要深化教師分類評價改革,實施一院一策、一人一案,分類分層設置評價標準,健全人事分配管理制度,發揮績效激勵約束作用,促進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充分激發教師創新活力。 以服務新質生產力和產教融合為牽引,增強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度。提升區域人才供給質量,加強區域科技創新動能,厚植區域協同發展沃土,是應用型高校的職責與使命。要堅持走應用技術型辦學之路,突出人才培養的實踐性、科學研究的應用性、服務發展的適應性,扎實推進產教融合、科教融匯。要遵循企業提出需求、校企協同育人、政府提供保障的理念,鞏固校企雙元育人主體地位,吸引行業龍頭企業參與現代產業學院、未來技術學院、特色專業學院以及“卓越工程師”學院建設,推動校企協同使用真實場景、共同使用真實生產線開展實地實操的“沉浸式”教學,打通人才培養與行業企業需求“最后一公里”。要主動面向產業轉型升級需求,主動融入行業技術創新體系,強化校企有組織的應用研究和技術創新,協同攻關產業鏈卡點堵點,讓更多的科技創新成果及時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以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為統領,塑造立德樹人新格局新生態。建設教育強國必須堅持黨的領導,牢牢把握立德樹人這一核心使命。要堅持以黨的全面領導推進高校分類發展守正創新,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堅守應用型高校的政治底色、凸顯立德樹人的育人本色、強化適應社會需要的辦學特色。要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立足“三全育人”,統籌黨員干部、教師、思政工作力量和學生四支隊伍,抓好組織機制創新、社會實踐育人、“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等要素,扎實推進“全國黨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創建,全面實施新時代立德樹人工程,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作者系閩江學院黨委書記)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