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動有組織的產教融合
| 2025-01-09 10:02:16??來源:福建日報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林瑩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加快構建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體系。高校是我國創新體系建設、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支撐。如何集聚力量、充分發揮人才資源優勢,有組織地進行產教融合,讓產教融合建制化、體系化服務地方需求,加快科技成果有效轉化,推動地方行業企業、重點領域的技術升級,成為當前地方應用型高校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課題。對于地方應用型高校而言,加強有組織的產教融合,有利于推動自身改革發展,發揮我國高校的制度優勢,展現應用型辦學傳統特長,把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提高辦學質量有機融合起來,在落實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展現自身作為。 實現有組織的產教融合,抓手是組建有組織的教育管理結構。在當前一些地方高校的具體實踐中,主要存在三類短板。首先是部分高校游離于發展大局之外,產教融合供給側與需求側結構性矛盾突出;其次是對教育資源調控不力,有效供給得不到激勵,無效供給得不到抑制;再次是由于缺乏省級層面的統籌協調,各主管部門之間圍繞相關問題的頂層設計與科學謀劃存在壁壘。因此,地方高校加強有組織產教融合,需要從推進教育教學改革的整體性視角出發,既要按照國家教育主管部門的部署開展,也要因地制宜、充分把握地方經濟社會特點和自身優勢,實現自身辦學質量和服務地方貢獻力的雙提升。 夯基壘臺,加強科學評價,推動有組織的資源投入 創新教育資源配置方式。推動資源配置方式從“撒胡椒面”轉向“定點投向”,設置以學科為引領、以需求為導向、以產教融合為配套的項目方向,推動高校結合實際積極申報項目儲備,由教育主管部門組織專家進行基礎、質量和潛力評定,并作為教育經費投入總量的判斷標準。推動按工科類、文科類、醫學類等傳統分類撥款制度改革,探索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重點撥款制度+傳統撥款制度的方式,重新設定生均撥款。 推進教育評價方式改革。破除“五唯”的制度藩籬,設立產教融合與學科、科研、人才等縱橫向交叉評價指標體系,突出指標的導向性和指揮棒作用。強化貢獻大小、供給質量的結果評價,既考核產教融合一體化的程度,又考核產教融合各領域的進步度、提升度和創新度,探索將相關考核結果列為招生計劃、經費劃撥、項目供給、平臺建設等領域的重要參照指標,列入高校黨政領導班子的考核評價范疇。 建立發展規劃協商制度。探索由高校為主制定發展規劃變為教育主管部門、高校共同協商方式,實行一校一策管理制度,事前由省教育主管部門業務處室與各高校充分協商,以“有組織”為主線,協同確定各高校改革發展方案,推動高校糾正重復投入、重復建設項目,并作為高校年終辦學績效考核的重要評定標準。 立柱架梁,加強統籌管理,推動有組織的決策部署 建立省級統籌協調機制。設立有組織的產教融合領導小組,加強對改革發展的統籌協調。領導小組不定期召開專題會議,解決改革發展中的具體問題。加強頂層設計與系統謀劃,推動制定關于推進有組織的產教融合實施意見的落地生根。 設立“項目庫”制度。圍繞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重點領域,加快推進產教融合建設,制定五年發展規劃和年度建設清單,建立項目庫,實行“三化六有”制度:工作項目化、項目清單化、清單責任化;有目標、有措施、有時限、有責任人、有督促檢查、有考核評估。加強基礎學科和應用學科聯盟建設,制定聯合標準,打破校際壁壘,強化高校間產教融合等要素的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突出質量、績效、貢獻為核心的評價導向。 創新高校服務地方發展引導辦法。探索推動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更多地主動服務本省重大戰略實施,推動示范性應用型本科高校和普通本科高校更多地主動服務所在設區市經濟社會發展,突出特色發展、優勢發展,強化產教融合發展精準性和服務針對性。 積厚成勢,加強轉型引導,推動有組織的人才建設 加快培養產業人才。人才是第一資源。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養“六四五”產業需求人才。面向先進制造業強省建設,加快培養主導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重點產業領域急需緊缺人才。面向新時代AI發展趨勢,加快培養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集成電路、儲能技術、網絡安全等拔尖人才。面向海洋強省建設,大力培養海洋高新、海洋裝備制造、海洋生物醫藥等領域海洋類人才和復合型人才。以《“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為遵循,深化醫教協同,加快補齊公共衛生和健康領域人才短板。 加強教師隊伍引導。制定出臺教師開展學科、科研、產教融合一體化改革引導性文件,鼓勵教師積極轉型、主動轉型。支持高校開展職稱聘評制度改革,將教師開展產教融合列入評優評先、晉升晉級、訪學研修等考核范疇,形成獎勵與約束并存的良好機制。 啟動實施師資培養計劃。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探索啟動高校標桿教研室建設計劃,打造1000個標桿教研室,推動有組織的產教融合落實到基層一級。啟動高校優秀教師綜合培養計劃,由省直主管部門協同高校采取綜合培養方式,五年為高校培養1萬名左右優秀教師,形成集群化發展態勢,為有組織的改革提供強大支撐。 (作者系福建江夏學院黨委宣傳部副研究員)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