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時的“讀書”事兒
| 2024-12-20 09:33:19??來源:福建師范大學校友會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讀書時的“讀書”事兒 多年前那個初秋,和眾多學子一樣,歷經破繭成蝶的高考磨礪,我考入省城的福建師范大學讀書。 記得入學不久,有一天中午,輔導員找到我,推薦我去校圖書館主辦的《讀書與評介》刊物當學生編輯。也許他是看了我檔案中有一些參加寫作競賽獲獎的記錄,也許是他注意到我閑暇時喜歡讀書的習慣。當時的我對如何“評書”并無太多深入思考,只是不敢辜負了輔導員的好意,于是便應承下來。沒想到,這也讓我從此和“讀書”結下了一段良緣。 《讀書與評介》刊物是學校圖書館與其它60多所高校圖書館聯誼的一座“橋梁”,主要工作人員都是在校大學生。當時作為顧問的校圖書館時任館長是位慈眉善目令人敬重的長者,在大的框架和原則下,他給了我們充分的自由,讓大家在所學專業之外,擁有一個溫馨的文字鍛煉和讀書交流平臺。說起在刊物的工作,除了組稿、校對、宣傳外,還得自己動手撰寫書評。也就是從那時起,我對讀書不再是漫不經心的消遣,而是多了幾分探尋和思索。 雖然是鉛字排印的內部刊物,但《讀書與評介》每期刊發一些高質量文章,使它的品質十分突出,這絕不是虛夸之辭。不少學界的重量級人物,諸如孫紹振、謝有順等人,當年都曾在《讀書與評介》上發表書評文章。不僅如此,每期的《讀書與評介》還贈送給國內眾多正式出版的報紙雜志,其中得到了《大學生》編輯部的青睞,先后從中擇優刊發了幾篇文章。要知道,《大學生》可是在全國范圍的高校中享有很高聲譽的刊物。我們經手的讀書文章,能夠被選用刊發,還真是令人興奮! 一來二往,《讀書與評介》的同學們從陌生到熟知,交往多了起來。校園內有個“紅燈籠”茶館,是我們這群書評人閑適的去處,常于月光皎潔或繁星點點的夜晚,相邀一起,圍坐在曼妙的音樂中,品茗聊天,談論最多的話題還是當時社會流行的熱門書籍。大家各抒己見,即席評論,大到構思,小到情節,有時爭得面紅耳赤,事后又握手言歡。在我印象中,當年賈平凹的《廢都》一出,書店搶購一空,人人爭相閱讀,開講座的有之,寫書評的有之,這股熱潮持續了好久,自然,也是茶館“沙龍”的主題,我如今還能清晰回憶起C君眉飛色舞談論的表情,那種不容置疑的語氣和神態,似乎他就是作者本人,現在想起,仍不禁會心一笑…… 當年,校團委和校圖書館還聯合舉辦了一次書評大賽,獲獎文章同時在《讀書與評介》上刊登。我抱著“重在參與”的念頭,投稿一試,僥幸獲獎,獲獎名單的海報在校內到處張貼,一些老鄉和同學見面,免不了鼓勵一番,那些溫暖的話語讓我更加堅定信心,在其后的歲月里,我難以割舍愛書的習慣,與書之緣一直延續至今。 離開大學校園后,偶爾還會翻一翻自己珍藏的《讀書與評介》,看著那些業已發黃的紙頁,那些生動的往事就涌上心頭,仿佛又回到美好的校園。讀書時的那些“讀書”事兒,也激勵著我,始終熱愛讀書,充實自己的心靈。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