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鄉之音】照相機的前世和今生
| 2024-10-18 11:13:22??來源: 責任編輯:陳艷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在浦城縣博物館征集民俗展品的一次活動中,熱心的富嶺鎮攝影師沈從賢、黃水花將自己珍藏的一架華江牌立式照相機和燈光、放大器及其他設備全數捐獻給博物館收藏展示,這臺照相機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生產的,機架是鑄鐵的,帶3個輪子,機身可遠近推拉,上面用整塊紅布遮光,攝影時師傅必須將整個頭塞進紅布里,手握按球,在燈光下一次完成。 看到這臺古色古香的龐然大物,令人想起這臺機器的輝煌歷史和照相業的前世今生。 浦城縣是閩浙贛三省交界,對外來事物接受較快,早在20世紀20年代開始,就有了拎著坤包,穿著旗袍和高跟鞋的摩登女郎,挽著西裝革履胸掛懷表的先生,在市心街鵝卵石鋪就的大街上閑逛,七弄八巷的水磨磚墻上,到處張貼著廣告,售虎頭萬金油和賣老刀牌、飛馬牌、哈德門牌香煙,街頭巷尾的裁縫店和新潮理發店,掛滿了當紅明星女演員蝴蝶和阮玲玉的燙發照和旗袍裝,照相館也隨之在浦城應運而生。 那時前街、后街、市心街,有無數家的炒館店,照相館只有前街中段的一家,據老人們回憶是叫麗人或者什么的。炒館店無論是達官貴人,吃公家飯的或是商會董事、生意人及稍微有錢的人頻頻光顧,食客猜拳行令熱鬧非凡。唯有照相館里面到底是怎么回事,十人九不知。經過照相館門口的人,只是看看店門口的招牌,便匆匆而過。后來照相館想了個妙招,請了當地有名望的官員,軍人和地方知名人士免費試照后,把相片洗印放大,挑最好的擺進櫥窗,照相館才逐漸興旺起來。 后來又出現了德國蔡司手提照相機,采光必須得用會冒白煙的鎂光燈配合完成照相。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城關的照相館添了好幾家,最出名的要數大圓弧大眾照相館,燈光、布置配置在當時是最先進的,攝影技術在縣城也算得上是一流的。布置有北京天安門、上海外灘等風景名勝,顧客需要什么地方的背景可以任意挑選,拍照效果栩栩如生,讓人身臨其境,因此生意非常紅火。記得我第一次進照相館,是拍小學畢業照,燈光打開后,怯生的我坐在照相位子上非常不適應,彎腰駝背老也坐不直,強光照射下眼睛睜不開,脖子也轉不過彎來。照相的師傅是個和藹的中年人,經過他耐心疏導糾正姿勢,終于完成了我人生的第一張照片,價格挺便宜,洗10張還不到1元錢。 20世紀60年代,照相館很正統,顧客衣著也要求正統,年輕人綠軍裝、戴軍帽、灰色的是干部裝,藍色的是工人裝,農民一般穿對襟,越樸素越光榮,除了證件照外,無論是什么照片都是側身照,佩偉人像章,必須嚴肅恭敬,這樣的相片是那個年代的標準。 那時照相館還有個嚴格的規定,除全家福外,男女合影必須是夫妻,結婚照必須開證明,否則便有傷風敗俗之嫌。 直到20世紀80年代,手提照相機逐漸流行但價格不菲,有條件的家庭自己買一架照相機(以海鷗牌的為最佳),用二十四張的膠卷(黑白的),也有三十二張的進口相機入市,但不是一般家庭買得起的。 一家人逢年過節,挎個照相機騎著自行車在近郊處走走,拍些風景照最為時髦。也有個別攝影人,膠卷用完了,朋友又要拍,新添一卷用不完也舍不得,人情又難卻,于是只好用未裝膠卷的空相機,對準人物噼里啪啦拍上幾張,被拍人滿心歡喜,未曾想到是空歡喜一場。事后拍照的人說:“哎呀真抱歉,膠卷全曝光了,全沒洗出來。”被拍的人礙于面子也不好說什么。這樣的“當”我也上過不少,回想起來,可喜可樂。 當年照的相,幾乎都要送到照相館去洗。在暗室里洗完,膠卷晾干后再印制,剪裁后裝袋到顧客取件,一般過程至少要兩天。如果顧客要急用,要和洗印師傅商量,補點加快費,當天便能取件,那時的相片幾乎是黑白的,上顏色靠手工填描,自然要多加錢。 到后來彩色膠卷出世了,彩印也出來了,邊交膠卷邊印相,立等可取方便了大家,照相效果也比暗室洗印好多了。 2000年后,人們生活富裕了,不要整天去謀生計而奔波的人們想到了自己去買相機,攝影活動成了高雅的文化娛樂活動,攝影愛好者把自己武裝起來,披星戴月登山下水,等旭日、拍彩虹、攝竹海,哪里有景色,攝影人總會不辭辛苦,出現在哪里。部分攝影愛好者還不惜重金購買無人機,開著越野車,專門去拍些峭峻的山峰,層疊的梯田和秀麗的山水,古老的村莊,參加各種各樣的攝影大賽,執著的精神令人難以想象。 近年來隨著手機的普及,人人都成了攝影師,走到哪拍到哪,兄弟團圓、同學聚會、戰友重逢,見什么拍什么,內容多彩,連母雞生蛋,貓上樹、狗爭食都能拍出獨特的農家歡樂。 有人說,你可以不懂攝影,但一定要記錄生活,拍得不好也沒關系,沒記錄下來才可惜。相機是時間的定格器,相片的意義在于把一瞬間變成永恒。最有意義的就是當你回看的時候,它會讓回憶變得更加具體,變得更加鮮活。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