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劃布局我省糧食智慧生產
| 2024-10-09 09:40:52??來源:福建日報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王小安 田大剛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必須全面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切實保障國家長治久安。糧食安全是建設農業強國頭等大事,全面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必須確保糧食安全。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實現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立足我省糧食生產實際和數字技術應用基礎,發揮優勢,謀劃布局未來糧食智慧生產,是有效保障我省糧食安全的新途徑。 一、糧食智慧生產發展優勢 糧食生產局面持續向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糧食生產,各級地方政府全力以赴,重點支持種糧主體開展雙季稻、再生稻生產和山壟田復墾種糧,著力提升糧食產能;2023年全省糧食總產量511萬噸,實現糧食增產,超額完成糧食生產任務。 水稻育種技術力量強大。每年有近百個糧食新品種(組合)通過國家或省級審定,謝華安院士團隊選育的“汕優63”全國推廣超10億畝,近年選育的“福香占”等新品種在全國優質稻品種鑒評會等評比中獲金獎。省農科院水稻所開展的復粒稻研究成果在國際權威期刊發表,水稻機械化制種技術應用獲評全球減貧最佳案例。福建省雜交水稻制種面積和總產量持續保持全國第一,產能滿足全國約25%用種需求,有“南建寧,北張掖”之說,雜交水稻種子廣泛出口至東南亞等國家。 數字技術在農業領域應用普遍。福建是數字中國建設的思想源頭和實踐起點,數字福建走在全國數字化發展前列。在農業領域,建成全國首個5G農業智慧茶園示范區、5G智慧海洋實驗室,打造了數字賦能鄉村振興樣板。福建企業利用農業物聯網建立禽類養殖數字平臺,“雇用”養殖機器人進行生產作業。浦城糧食類企業通過物聯網對萬畝農田進行實時監控,避免人工誤差造成的決策偏差,在降低成本的同時提高了生產管理可靠性。 二、糧食智慧生產發展思路 糧食生產的出路在科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握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方向,推動農業等產業數字化;用物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發展智慧農業。推進我省糧食智慧生產,要在現有糧食生產技術基礎和資源稟賦上,穩步從技術和裝備由傳統形式向數字化、智能化改造提升,再向智慧化迭代升級;同時要建立與糧食智慧生產相適應的生產組織體系和要素投入報酬機制等,實現糧食生產能力質的飛躍。重點應謀劃推進以下幾個方面的研究和應用: 推進全鏈條的糧食智慧生產裝備和技術體系研發。在現有機械化、數字化和物聯網等應用的基礎上,結合現代信息技術發展趨勢,設計未來糧食生產場景;加強技術攻關,建立從種子到產品的糧食智慧生產新型裝備體系和配套的生產技術體系。尤其要推進適宜我省丘陵作業環境的中小型智能農機具研發,發展小型化、通用化智能農機具,形成智能化作業閉環的成套機械設備;做好智能化作業流程和參數研究,以及路線和指令設計,完善云計算、云存儲等內容,開發適用的智慧管理系統和技術字典,逐步推進糧食生產從智能化作業向智慧化發展,解決好“誰來種地”的突出問題。 推進全要素的糧食智慧生產模型體系建立。支持我省糧食作物全生育期通用模型和專用模型研發,讓智慧管理系統和智能化作業裝備能“認識”作物。結合現有國土時空數據資源,開發農田模型,完善農田坐標和智能化識別標識,讓農田模型與現實農田、環境形成鏡像,滿足智能化農業機械行走和作業需要。借助當前氣象、土壤,以及溫、光、水、氣等環境因子沉淀數據,結合糧食智慧生產需要,開發相應模型,構建糧食智慧生產的全要素大模型體系。要推進多模態、跨模型的糧食智慧生產應用研究,提高糧食生產智慧決策精準性,提升生產作業智慧水平。同時,要做好適宜智能化機械作業的作物品種選育,推進糧食智慧生產示范應用,逐步實現機械化作業品種更替傳統品種;尤其要推廣適宜智能化機械作業的雙季稻、再生稻等,提高復種指數,提升糧食產能。 推進與糧食智慧生產相適應的生產組織體系建設和人才培養。在生產形式上,根據我省不同地區實際情況,引導和支持糧食生產經營主體、農戶建立以集體所有制為主體的、參與方式多樣化的生產組織形式;把分散的糧食生產主體聯合成適宜智慧糧食生產的規?;M織。在生產條件上,探索推進種糧農民土地股權化經營和糧食生產作業數字化改造,以集體形式開展智能農機裝備、數字基礎設施和農田傳統基礎設施等改造升級,解決一家一戶難以承擔的高成本、高技術含量等問題,彌合發展差距。在生產模式上,探索建立以國企、農墾等大型企事業單位為主導的種糧新模式,打造規模化的糧食智慧產區,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和機械化規模化的智慧生產降低種糧成本,提高種糧收益。在人才培養上,支持和引導農業類院校加大數字化方面職業人才培養,加強糧食生產數字化科研人才隊伍建設,打造與糧食智慧生產相對應的研發型和實用型人才隊伍。同時還要強化現有農業部門、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建立一支新時代數字化農業管理和農技推廣隊伍,更好地服務未來糧食智慧生產。 推進建立糧食智慧生產要素投入報酬機制。要支持企業參與糧食智慧生產研究和推廣應用,強化企業在糧食生產領域的創新主體和生產主力軍地位,逐步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糧食智慧生產體系。暢通工商資本參與糧食智慧生產路徑,廣泛吸納各類社會資源參與糧食智慧生產;支持金融機構和工商資本參與糧食智慧生產,為農田新基建和傳統基礎設施、農機裝備和平臺、程序研發應用提供資金支持。要探索建立基于糧食生產全要素投入的收益分配機制,讓所有參與者共享成果,重點要保護和提高實際種糧者收益。 (作者單位:福建省農科院)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