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構建大食物產業創新體系
| 2024-08-27 09:10:22??來源:福建日報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余文權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農林牧漁并舉,多途徑開發食物來源,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樹立和踐行大食物觀,是新時代保障糧食安全的戰略選擇,是破解資源環境瓶頸制約的必然要求,是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涵要義。省委提出,要強化科技支撐,發揮科技對大食物產業的帶動作用,加快構建大食物產業創新體系。新時代新征程,為順應保障食物安全的戰略需要,必須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我省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建設走在全國前列。 一、踐行大食物觀的根本出路在科技 依靠科技創新,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有利于促進膳食結構從“糧食”向“食物”拓展。踐行大食物觀,將食物來源從傳統耕地資源向整個國土資源拓展,食物供給從單一生產向多元供給轉變,對于科技創新提出了新的要求。通過貫徹“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有利于更充分利用耕地、山地、森林、海洋等自然資源,拓展食物來源的范圍和種類,不斷提高特色農業產業的單產水平,提供數量更多、品類更全的食物資源。 依靠科技創新,提供食物質量安全上的保障,有利于促進從“吃得飽”向“吃得健康”升級。因地制宜念好“山海經”、唱好“林牧戲”、打好“果蔬牌”,需要更多運用科技和先進裝備,提供高質量的食物安全保障。通過動植物良種更新迭代、綠色種養、生物防治,以及農產品加工與質量檢測等技術的推廣,讓食物品類更豐富、結構更優化、品質更有保障,更好滿足人民群眾質量安全、營養健康、生態環保不斷升級的需求。 依靠科技創新,致力破解資源稟賦約束,有利于為食物可持續供給提供安全保障。在我省土地等資源稟賦有限的情況下,科技創新是持續提升食物供給能力、破除資源環境硬約束的重要途徑。通過鹽堿地改良技術、設施農業技術、智慧農業技術的開發利用,破解非傳統耕地利用的難題。通過綠色技術的研發和推廣,以綠色低碳可持續的方式利用生產資源,實現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二、科技支撐福建踐行大食物觀的比較優勢 一是種業“芯片”加速升級。我省高產稻和再生稻育種、龍眼和枇杷育種等居全國領先水平,抗蟲轉基因水稻育種達國際先進水平。建立了國內第一個雙孢蘑菇雜交育種體系,雙孢蘑菇、繡球菌、杏鮑菇等工廠化栽培專用品種實現國產品當家作主。自主選育的白羽肉雞配套系“圣澤901”和水果玉米品種“雪甜232”等打破國外種源壟斷。水產品育苗已從傳統的“兩藻四貝”發展到120多個品種。 二是關鍵技術不斷突破。以螨治螨生物防控等技術被農業農村部列為農業綠色防控的主推技術,水禽新發疫病病原學研究位居全國前列,豬場糞污微生物異位發酵綜合利用技術糞污處理量占全省40%,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93%,菌草技術從“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拓展到生態治理、菌物飼料、生物質能源與材料開發等領域。 三是科技特派員制度領跑全國。每年在一線開展服務的各級科技特派員超過1萬名,技術服務實現鄉鎮全覆蓋、三次產業全覆蓋,健全農業社會化科技服務體系,有力推動現代農業全產業鏈增值和品牌化發展。 但是,從總體上看,我省農業科技研發投入水平仍不夠高,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能引領產業發展的重大創新成果也不夠多,構建高質量多元化食物供應體系還存在一定短板。例如,畜禽良種選育方面還較薄弱,生物技術、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設施農業技術、智慧農業技術等相對滯后。 三、加快構建大食物產業創新體系 踐行大食物觀,要以滿足群眾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強化科技賦能,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著力構建大食物產業創新體系。 深化技術攻關,全域拓展食物來源渠道。推動食物結構從主糧向大食物延伸,不僅要著眼于生產資源從耕地向更廣闊的國土空間轉變,更要通過開展農業技術攻關得以實現。一要強化現代種業創新,從農業生產“芯片”入手加大食物供給。發揮好省農業生物種質資源庫作用,以傳統育種手段與生物育種技術相結合,不斷提高單產和優質化水平。二要加強核心關鍵技術研發,從農業生產“工藝”入手助力食物供給。加快研發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耕地地力提升、鹽堿地改良等技術攻關等,不斷提升土壤的“生產能力”;推廣林下經濟規模經營和立體復合經營模式,持續壯大“森林糧庫”;開展鰻鱺、澳洲鱈魚、大黃魚等水產繁育技術、規模化養殖技術、疫病防控技術研發,推進“藍色糧倉”建設。三要加強智慧農業技術研發,從農業生產“裝備”入手提升食物供給。開展智能栽培系統、智能植物工廠、智能物聯網等技術研發,推廣無土栽培、水肥一體化、立體種養等生產模式,推進在“四荒地”、鹽堿地上發展設施種植業和設施畜牧業。 深化加工增值,全面開發創制新型食物。開展農產品精深加工,開發多元化食品,推動福建農業資源優勢轉化為產品優勢、產業優勢、品牌優勢。一要加強前沿生物技術創新。攻關合成生物學、細胞組學、微生物發酵等生物技術,利用微生物技術生產食用菌、益生菌和微生物蛋白食品,打造未來食品行業新業態。二要加強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創新。開展貯運保鮮及高效加工技術、活性組分提取制備及生物轉化技術、加工副產物高值化綜合利用技術等研究,著力開發系列新產品。三要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技術創新。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快速檢測與精準識別技術、未知污染物篩查與定性定量關鍵技術研究,構建區域特色農產品質量安全管控模式,開展“一品一碼”全過程追溯體系建設,全力守護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深化生態轉型,全力支撐食物持續發展。開發食物資源要堅持生態優先,推廣節地、節肥、節藥和生態循環模式,構建食物生產力與生態系統資源承載力相平衡的大食物體系。一要推進地力提升關鍵技術創新。加強土地養分高效利用、土壤退化與污染阻控修復技術、化肥減量增效技術與模式等研究,持續提升耕地地力和土地利用率。二要推進生態循環農業關鍵技術創新。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控與產地環境安全控制技術、高效生態循環農業技術、農牧菌廢棄物資源綜合利用等低碳、綠色、循環農業技術研發,建立適用不同區域的環境友好型農業模式。三要推進植物病蟲害和畜禽、水產疫病防控關鍵技術創新。開展作物重大病蟲有效防控、精準檢測監測預警技術研發,畜禽、水產新發或重要疫病的病原學、致病機理和診斷方法研究,構建綠色防控關鍵技術體系,為食物穩產增產保駕護航。 深化融合增效,全鏈提升食物開發效益。融合化是提升產業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的必然要求,也是促進產業集聚發展的有效途徑。一要著眼集聚發展,開展全產業鏈技術推廣。根據縣域鄉村特色產業發展需求,開展全產業鏈技術開發與產業化示范等,促進生產、加工、檢測、流通、銷售等全產業鏈條融合。二要著眼集合攻關,與企業共建農業產業研究院。圍繞食物產業存在的堵點、難點開展針對性研究,探索關鍵技術聯合研發和科技成果“即推即轉”模式,加快科技成果產業化。三要著眼集團服務,深入踐行科技特派員制度。建設科技特派員服務團,整縣推進“組團式”服務,打造縣域農業重點產業鏈;建設“科技村落”,推進良田、良種、良機、良法“四良”融合,著力打造“一村一品”。 (作者系省農科院院長、教授級高級農藝師)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