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發展新質生產力
| 2024-08-16 09:46:32??來源:福建日報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王玉玨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入新發展階段的必然要求,是擺脫傳統發展方式與傳統生產力發展路徑、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任務。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推動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推動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優化組合和更新躍升,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以高技術、高效能、高質量為特征的生產力。這就為我們指明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路徑。 一、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發展新質生產力具有重要意義 新質生產力由新一輪科技革命引發,由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度提升為核心標志,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上是一種先進生產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產關系必須與生產力發展要求相適應。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新質生產力本身就內含著不斷深化改革的要求。當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時,它為生產力諸要素的作用發揮提供廣闊場所,把各種潛在的、可能的生產力變為現實生產力;當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時,它會制約、阻礙甚至破壞生產力諸要素的作用發揮。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是有關生產力理論的守正創新,是結合中國發展的具體實踐進行的積極探索。 是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舉措。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要求與之配套的制度。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破解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重要舉措。要不斷健全制度體系,推進制度創新,將制度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為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集中表現。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的,老百姓關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進什么。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有助于將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目標導向與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相呼應、契合,有助于讓現代化發展成果更多更好地為全體人民共享,實現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是持續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新動力的關鍵一招。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不斷適應社會生產力發展調整生產關系,不斷適應經濟基礎發展完善上層建筑。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重大成就,根本原因就是我們通過不斷調整生產關系激發了社會生產力發展活力,通過不斷完善上層建筑適應了經濟基礎發展要求。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為穩大局、應變局、開新局的重要抓手,有助于解決制約構建新發展格局和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卡點堵點問題、發展環境和民生領域的痛點難點問題、有悖社會公平正義的焦點熱點問題,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風險,不斷為經濟社會發展增動力、添活力,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動力,有力支撐起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建設。 二、新時代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路徑 第一,深化體制改革解放生產力。通過深化體制改革,建立完善更有利于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 首先,圍繞“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目標,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全面落實“全國一張清單”管理模式,重點推動新質生產要素的發展、流通、運用。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激發各類經營主體活力,努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競爭力強”的現代化產業體;加快形成有利于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提高政府的服務意識和能力,更好服務于生產要素的流動與產業的轉型升級。 其次,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要進一步完善新型舉國體制,從頂層設計、總體布局出發,加強黨統一領導下的科技統籌規劃,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優化配置創新資源,努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暢通科技成果向先進生產力轉化通道,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推動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快完善支持全面創新的基礎制度體系。產業政策的重點要逐步地轉移到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上來,進一步加大對先進制造業的支持力度,完善先進生產力發展的產業鏈與技術鏈。 最后,深化人才體制改革。對照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要,適時調整高等院校學科布局、優化學科和專業結構,提高人才培養與新質生產力需要的匹配度;完善人才流動機制,暢通人才流動渠道,完善創新成果轉化激勵機制,激發人才的創造積極性,營造有利于人才試錯、成長的發展環境。 第二,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是一項長期任務,需要貫穿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過程。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仍是我國基本國情,發展新質生產力,應充分考慮我國經濟要素之間、行業之間、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的客觀條件和現實基礎,持續調動地方積極性,激發不同經營主體的主動性和創造力,助力經濟發展、城市資源聯動,構建優勢互補的高質量發展格局。發揮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從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的實際情況出發,分類指導,有序開展,探索實踐更具創新性、多樣性、開放性、包容性的發展路徑,形成新產業活躍、新模式豐富、新動能強勁的新質生產力培育發展體系。 第三,統籌發展與安全,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高水平開放。促進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科技市場,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加快生產要素的流動;立足我國完整產業體系和突出的產能優勢,以新興產業為發展點,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參與和引領全球科技創新市場,打破國際壟斷和技術封鎖;以科技金融體系深度開放推動全球科技創新源在中國產業化轉型中落地生根,拓展制度型開放新思路,積極倡導數字貿易、氣候治理、能源轉型、減貧防災等國際合作新議題,維護前沿科技和關鍵領域的國際合作交流機制;充分發揮“一帶一路”倡議的影響力,推動“一帶一路”建設不斷走深走實,實現我國發展成果與改革經驗全球共享,為發展中國家推動工業化現代化貢獻中國方案。 (作者為集美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