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支撐中國式現代化
| 2024-08-13 16:00:28??來源:福建日報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張有奎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發揮這種支撐性作用的關鍵在于,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的體制機制一體化改革,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改革的重大意義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教育、科技、人才的一體化和有機結合,必然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倍增效應,更好支撐和引領中國式現代化。 從理論邏輯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依賴于科技創新,科技創新依賴于高水平的人才隊伍,人才隊伍建設依賴于教育的內涵式高質量發展。教育、科技、人才常常是同構的,它們在國家現代化進程中是互補的一體化關系。因此,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的體制機制一體化改革是必然選擇。以科技創新和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和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和實現教育的系統性質變,這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助推器。從歷史邏輯看,要堅定不移走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教育強國之路,以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同志提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重大命題。1992年,黨的十四大第一次提出優先發展教育的戰略性問題。1995年,黨中央首次正式提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2002年,黨中央首次提出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并進行了戰略部署。至此,教育科技人才的一體化格局初步形成。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創新是第一動力”,強調“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 從現實邏輯看,當前是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科技革命和大國博弈相互交織,高科技領域成為國際競爭的主戰場,深刻重塑國際秩序和世界格局。把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改革擺在突出位置,增強原始創新能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全面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適應形勢變化和生產力發展要求,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實現高質量發展,才能開辟中國式現代化的廣闊前景。 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支撐中國式現代化的科學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強自立、人才引領驅動。教育科技人才的一體化是切實增強創新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應有之義。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的根本任務在于立德樹人,在于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是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先手棋,必須突出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和全局性地位與作用,分類推進高校改革,依據國家戰略需求布局學科專業和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完善高校科技創新機制。2012年以來,我國每年的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比例超過4%。現在,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超過60%,已經進入普及化階段,人口素質不斷提高,這為科技強國和人才強國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強大智力支持。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每一輪的科技革命都會帶來生產力的質的飛躍,深刻影響人類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科技進步深刻影響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影響人才隊伍建設。2023年,我國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2.64%,發明專利有效量位居世界首位。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不斷加強,我國成功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擺脫卡脖子的難題,必須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高水平科技的自立自強。2023年9月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的深度融合,因而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變量。 人才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主體。得人才者得天下。高素質人才是國家和民族長遠發展大計,是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的決定性因素。戰略科學家、頂尖人才、領軍人才、高端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和引進是當前迫切的戰略任務。人才隊伍建設的關鍵在于,形成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服務、支持、激勵和保障的有效機制。這意味著要著力破解人才工作體制機制的障礙,打通“最后一公里”,向用人主體授權,為人才松綁,改善人才發展的土壤,實現人才工作的精準化和科學化,讓留學人員回國有用武之地,對全球高端人才有強大的吸引力。 教育、科技和人才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作用、協同共生。三者之間的脫節、相互掣肘、不同步都會造成短板效應,因而要構建一體化的協同機制,理順關系,實現信息共享,避免區域封閉和系統分割。教育是科技發展和人才培養的平臺和基礎;科技發展是教育和人才建設成效的顯現;人才培養是教育的目標,人才隊伍是教育和科技活動的主體因素。一言以蔽之,教育、科技和人才是一個復雜的有機系統。三者之間的相互促進和一體化,形成良性循環的合力和組織效能,構成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 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支撐中國式現代化的實施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突出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強化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支撐。這是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和貫徹各項決策部署的根本遵循。 一是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需要統攬全局、協調各方、統籌安排,因而黨的全面領導是它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證。堅持黨的全面領導能夠發揮舉國體制優勢,集中資源,重點突破,集中力量辦大事,減少外部阻力,最大限度地處理內部張力問題,激發內生動力,確保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大方向,構建高效科學完善的體制機制,發揮我們最大的政治優勢。 二是堅持系統觀念。教育、科技、人才建設是一個系統,因而必須統籌協調,科學謀劃,全面部署,綜合改革,實現各方的高效協同。各種因素彼此聯系和相互依存,各種利益關系往往牽一發而動全身,因而要把握好全局和局部、當前和長遠、宏觀和微觀、特殊和一般的關系,把握教育科技人才的發展規律,用普遍聯系的、全面系統的、發展變化的觀點觀察事物,更好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迫切需要,實現由大到強、由量到質的轉變,防止一哄而上和泡沫化,推動教育科技人才的高質量發展。 三是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圍繞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的領導體制、協同機制和運行機制,強化頂層設計,科學制定行動綱領、戰略步驟、政策方針,加大管理體制和保障機制的科學化建設;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優化和完善人才評價和流動激勵機制,實現各要素的合理流動和有機銜接;按照動態精準的原則優化資源配置方式,完善資源共享和投入保障等各方面體制機制,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處理好各種利益主體關系,實現制度優勢向治理效能的轉化。 四是堅持開放合作。差異化的思維方式是創新的源泉,同質化容易造成思維的固化。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開放才能進步,封閉導致落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教育、科技、人才的一體化推進要有開放的心態和機制,“請進來”和“走出去”是兩種主要的開放方式。我們堅決反對關起門來抓教育、促創新和育人才,要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資源、科技資源和人才資源,推進高水平開放,加強國際合作,加快建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中心,書寫中國式現代化的嶄新篇章。 [作者為廈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常務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哲學研究”(23&ZD033)階段性成果]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