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體現“三個更加注重”
| 2024-08-06 09:44:53??來源:福建日報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蔡華杰 林嘉雯 黨的十八大以來,從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生態文明體制的“四項改革任務”,到《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所提出的“八大制度”,再到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和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更加健全”的提出,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逐步向縱深推進。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做好這篇“深化”文章,《決定》體現了“三個更加注重”。 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更加注重系統集成 系統集成即從大局出發,廣泛推進、充分銜接、相互耦合,把握好系統內部諸要素之間有效配合的同時,還需保持系統與其外部環境之間的平衡穩定,進而充分形成合力,助推系統達到最優。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隨著我國改革步入“深水區”,靠某個部門或幾項舉措單兵突進已然行不通,必須在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框架下謀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增強各項改革的關聯性、系統性、協同性。 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同樣要更加注重系統集成。自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后,生態文明建設不斷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在促進現代化建設各方面相協調中推動著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就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發展全局來說,要在新時代新征程上繼續把改革推向前進,就必須注重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與其他領域改革的系統集成,從而推動各領域各方面改革舉措同向發力,增強整體效能,防止和克服相關地方、相關部門、相關領域各行其是、相互掣肘。就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本身而言,《決定》明確提出要“完善生態文明基礎體制”“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而三者的協調并進是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重要條件。進一步說,在這三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重要部署上,一系列保護生態環境的改革舉措也在致力于實現“1+1>2”的成效,從而突顯更加注重各項改革舉措系統集成的方法論要求。比如在完善生態文明基礎體制下,生態環境管理制度、生態環境監測和評價制度以及生態環境保護、自然資源保護利用和資產保值增值等責任考核監督制度的協同發展;在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下,生態環境治理責任體系、監管體系、市場體系、法律法規政策體系建設的整體推進;在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下,實施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一系列政策與體系間的相互配合,通過把握好生態文明領域各項改革舉措的協調配套和相近改革舉措的系統整合,為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提供合力。 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更加注重突出重點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既要更加注重系統集成,也必須更加注重突出重點,把重心放在事關中國式現代化具有戰略性的重大改革舉措上。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重點來看,作為“七個聚焦”之一的“聚焦建設美麗中國”,明確指向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等生態文明建設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 黨的十八大以來,圍繞生態文明建設這一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開展了一系列開創性工作,推動生態文明領域實現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推動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而在當前和今后繼續把改革推向前進的關鍵時期,《決定》不僅注重點面結合、標本兼治的經驗借鑒,同時也圍繞著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突出重點,進行生態文明領域改革的重點部署。比如從突出體制機制改革來說,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圍繞完善生態文明基礎體制、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三個重要方面,部署了一系列具體舉措,為努力開創美麗中國建設新局面提供了具體指引;從突出戰略性、全局性重大改革來說,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圍繞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目標,在注重頂層設計和基層探索之間的良性互動和有機結合中,提出“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的改革重點;從突出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來說,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圍繞有利于推動高質量發展、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方面,提出要“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通過實施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財稅、金融、投資、價格政策和標準體系、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建立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全面轉型新機制等具體舉措,不斷推動綠水青山的生態財富轉化為金山銀山的經濟和社會財富,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 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更加注重改革實效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與不斷推進的中國式現代化相適應的必然要求,是有效破除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面臨的各方面問題和風險挑戰,推動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的重要途徑。發展出題目,改革做文章,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追求,要求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書寫好綠水青山間的生態答卷。而這一過程中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必須更加注重改革實效,圍繞發展所需,順應民心所向,著力解決存在的問題。 就當前階段來說,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尚未根本緩解,生態文明建設仍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在生態文明體制方面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環節。面對這些矛盾和問題,《決定》進一步明確了制度與改革的重要性,在注重改革實效的基礎上,從健全已有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領域制度創新、填補制度空白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針對性的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具體舉措,致力于推動生態文明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完善,不斷將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 除了重視精準謀劃、總體設計,要推進改革的實效性,把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系統部署轉化為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強大力量,更要注重抓好落實。具體而言,《決定》突顯了在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中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通過落實生態文明建設責任清單,強化分工負責,加強協調聯動,形成齊抓共管的強大合力,增強推進改革的行動自覺,不折不扣地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聚焦美麗中國建設的決策部署;突顯了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注重從老百姓急難愁盼中找準改革發力點和突破口,增強群眾獲得感、認同度。比如《決定》中圍繞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提出的“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制度機制”“落實以排污許可制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監管制度”“建立新污染物協同治理和環境風險管控體系”等具體舉措,還有圍繞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提出的“健全綠色消費激勵機制”“完善適應氣候變化工作體系”“構建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產品碳標識認證制度、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等具體內容,都是在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中,不斷回應人民群眾對于美好生態環境的向往,并促進綠色低碳的生活理念和方式融入每個人的生活,以切實的改革成效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作者單位:福建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