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
| 2024-08-01 09:36:11??來源:福建日報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志華 吳倩倩 開放內蘊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動力、彰顯中國式現代化的制度優勢、詮釋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理念,是貫穿于中國式現代化始終的鮮明標識。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立足“兩個大局”、胸懷“國之大者”,高瞻遠矚,審時度勢,從國家戰略高度強調,要以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形成更高水平、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開放新格局。近日,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強調要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堅持以開放促改革,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釋放出我國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明確信號。新時代新征程,扎實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構建市場相通、規則相聯、命運相融的高水平對外開放格局,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塑造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優勢,是順應時代發展新趨勢、實踐發展新要求、人民群眾新期待的必然要求,能夠為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持續注入強勁動力,推動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 高水平開放內蘊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動力。 開放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深刻體現在其貫穿于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全過程,內蘊著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強大動力,能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厚植堅實的物質基礎?!稕Q定》提出,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在擴大國際合作中提升開放能力。這充分表明了我國堅持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堅定決心和信心。高水平開放意味著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開放,意味著開放廣度和深度的雙重拓展。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能夠有效打通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疏通梗阻、暢通供需、聯通市場、融通內外,構建內需和外需互促、進口和出口互通、要素與資源共享、產業鏈與供應鏈協調的高水平開放體系,形成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以國內國際雙循環推動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格局。 一方面,高水平對外開放是激活中國式現代化新潛力新引擎的內在要求,能夠有效夯實國內大循環的主體地位和基礎作用,為國民經濟循環暢通提供重要支撐。國內大循環體系不是“獨輪車”“獨行俠”,只有發揮高水平對外開放的促進帶動作用,才能激活我國超大規模市場的潛力和優勢。通過國內外市場需求引導培育高端生產要素、優化產業結構、釋放內需潛力、暢通經濟運行環節、提升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疏通“大動脈”,能夠使我國的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價值鏈更具韌性、開放性和競爭力,進一步打通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部循環體系,推動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另一方面,高水平對外開放是塑造中國式現代化新動能新優勢的內在要求,能夠有效發揮國際大循環的支撐作用和保障功能,實現更加強勁、更可持續、更高質量的發展,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不竭動力。只有有序擴大自主開放,以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深度融入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優化國際市場布局、促進生產力要素共享,才能有效地通市場、轉方式、調結構、增效益,加快建設內外開放協調、陸海一體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全面開放新布局,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協調聯動的現代對外開放體系,形成參與國際大循環的增長點。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高水平開放是推動經濟發展循環暢通、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必然選擇,是增強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活力、厚植中國式現代化物質技術基礎的重要方式,是貫穿于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始終的鮮明標識。 制度型開放彰顯中國式現代化的制度優勢。 制度問題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穩定性,制度優勢是一個國家的最大優勢,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之“新”的根本在于制度之“新”。制度型開放能充分彰顯中國式現代化的制度優勢,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從對外開放與立法定制的關系看,二者緊密聯系、相輔相成、相得益彰,體現著“變”與“定”的辯證統一。在立法定制的基礎上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在持續擴大開放的過程中推進涉外法治建設,實現二者的協調聯動,既有助于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又能更好地把我國的制度優勢轉化為對外開放的實際效能,在持續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的生動實踐中彰顯中國式現代化的巨大優勢?!稕Q定》指出,要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從流動型開放到制度型開放、從市場相通到規則相聯,體現了我國對外開放理念的深刻變革,標志著我國對外開放戰略的重要升級。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要“堅定不移擴大開放,著力破解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不斷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體制機制改革具有戰略性、全局性。完善開放型經濟體制機制的頂層設計,加強對外開放的規則設計和制度供給,穩步推動由商品和要素的流動型開放向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轉變,能夠有效彰顯中國式現代化的制度標識,發揮制度的牽引作用,推進國內管理制度與國際通行規則相協調,形成與高水平對外開放相適應的一整套規則體系和制度模式,促進我國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維護多元穩定的國際經濟格局和經貿關系。當前,我國正在以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主動對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DEPA)等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與29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22個自貿協定,全鏈條推動知識產權保護、產業補貼政策、數據跨境流動、電子商務、競爭政策等相關領域的規則設計,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正在從“藍圖”變成“實景”。實踐證明,制度型開放正在充分彰顯中國式現代化的制度優勢,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只有牢牢牽住制度型開放的“牛鼻子”,建立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合規機制和規則體系,在制度型開放層面實現與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的無縫對接,才能為構建對外開放新格局提供更高水平的制度供給,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更加堅實的制度保障。 共享型開放詮釋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理念。 “命運相融”即認為人類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主張世界各國在開放中共書國際規則、共建地球家園、共享發展成果。從市場相通、規則相聯到命運相融,意味著我國開放內容、開放實踐和開放理念達到新境界新高度,展現出我國與世界共享機遇、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全球視野和天下情懷。堅持構建與世界協同發展、共生共榮的共享型開放模式,充分凸顯了中國式現代化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的鮮明特質,生動詮釋了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強調:“中國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的腳步不會停滯!中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腳步不會停滯!”《決定》指出,要維護以世界貿易組織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提供更多全球公共產品。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推動中國與世界的貿易相通、經濟相連、命運相融,共享市場機遇、投資機遇、增長機遇,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應有之義,是推動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應有之舉。 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大國戰略博弈持續深化,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等暗流涌動,全球經濟治理體系面臨結構性重塑。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強調要以更高水平的開放戰略應變局、育新機、開新局,呼吁全球在資源優勢互補中擴大利益匯合點,在國家戰略對接中畫出最大同心圓,共同把全球市場的蛋糕做大、把全球共享的機制做實、把全球合作的方式做活,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從高質量構建“一帶一路”立體互聯互通網絡到穩慎扎實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從中國與秘魯宣布實質性完成自貿協定升級談判到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談判持續深化,從中國與澳大利亞簽署諒解備忘錄到中國與新西蘭啟動自由貿易協定服務貿易負面清單談判……這些生動實踐充分彰顯了中國式現代化內蘊的開放特質,即中國堅持在高水平對外開放中不斷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實現和平發展、互利合作、共同繁榮的世界現代化,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發展不停止,開放不止步。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征程中,中國始終堅定不移地實施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堅持以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更高水平的開放格局持續推進對外開放,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注入強勁動力,為世界經濟發展提供中國方案,為人類文明進步貢獻中國智慧,向世界生動詮釋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質。 (作者單位:福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