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樹立和踐行大食物觀的實踐要求
| 2024-07-04 09:29:33??來源:福建日報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王建南 我國是人口大國,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大食物觀的重要論述,在樹立新的食物安全觀、消費觀、生產觀、供給觀和可持續發展觀上實現了重大理論創新,為我們深刻把握現代農業發展規律、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了根本遵循,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和深遠的指導作用。 注重頂層設計,實施國家食物安全戰略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系統闡述了大食物觀的科學內涵和實踐要求,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樹立大食物觀,發展設施農業,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在《求是》雜志發表文章提出“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的具體舉措”;在赴廣東、湖南等地考察調研時要求各地樹立和踐行大食物觀,進一步闡明了大食物觀的目標要求和實踐路徑。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將“樹立大食物觀”納入“抓緊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章節,提出要“樹立大食物觀,加快構建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植物動物微生物并舉的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分領域制定實施方案”;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進一步提出要“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多渠道拓展食物來源,探索構建大食物監測統計體系”。這些重要論述為全面實施食物安全戰略構建了“四梁八柱”的頂層設計,推動著我國糧食安全思路由傳統的數量安全觀向多目標的大食物觀轉變,標志著我們黨對國家糧食安全和食物安全問題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為新時代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指明了發展方向。 注重系統觀念,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經過長期努力,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增強,糧食年產量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農業現代化水平穩步提升,但農業生產基礎不牢、大而不強、多而不優問題仍然突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要求把食物作為一個系統來認識,高度重視食物生產系統的整體性、關聯性、耦合性和協同性,以系統思維去統籌謀劃和協同推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建設,打造具有更強創新性、更高附加值、更具競爭力的產業鏈供應鏈。首先,要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切實把耕地紅線守護好、永久農田保護好、耕地占補平衡和進出平衡落實好,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基本農田“非糧化”,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有效提升糧食生產能力和效益。其次,要合理利用多樣化的自然資源,提升食物供給保障能力。我國有40多億畝林地、近40億畝草地、473萬平方千米海域總面積以及大量的江河湖泊,擁有豐富多樣的自然資源,是我們拓寬食物來源的重要渠道。“大食物觀”進一步構建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并舉、植物動物微生物并舉的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重塑現代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拓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涵,為全面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供科學指引。 注重藏糧于技,構建農業科技創新體系 科技創新自立自強是建設農業強國的根本動力。在當前我國耕地和水資源有限的背景下,實現農業穩產增產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近年來,我國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穩步提升,但與建設農業強國的要求比,重要種源、農機裝備、智慧農業等關鍵領域還有不小差距。“大食物觀”要求強化創新驅動,實施“藏糧于技”戰略,不斷提高土地出產率、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走主要依靠科技進步支撐的內涵式發展道路。要以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為引領,以產業急需為導向,聚焦底盤技術、核心種源、關鍵農機裝備等領域,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整合各級各類優勢科研資源,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構建梯次分明、分工協作、適度競爭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要加快用現代技術與先進設施裝備武裝農業,聚焦糧食、蔬菜、畜禽、水產等重點品種,發展日光溫室、植物工廠和集約化畜禽養殖,推進陸基和深遠海養殖漁場建設,拓寬農業生產空間領域。要利用基因編輯、合成生物學等加強食品科學基礎研究,聚焦食品領域的顛覆性技術,發展植物基蛋白、細胞基蛋白等生物合成食物產業,開發未來食品和新型食物,向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要充分發揮農林高校、科研院所等科教資源優勢,開展種業種源、森林食品、海洋食品、設施果蔬、食用菌等領域的關鍵技術的研究與開發,不斷向食物領域的科技創新要產量、要效益。 注重生態保護,推進農業綠色發展轉型 資源利用集約高效,是建設農業強國的內在要求。近年來,我國農業綠色發展取得重要進展,但農業生產中的水土流失、土地退化、水資源短缺、地下水超采、水體污染、生物多樣性喪失等問題日益凸顯,嚴重影響食物安全和食品質量。“大食物觀”所蘊含的綠色生產理念,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體現。踐行“大食物觀”,就要加快推進農業綠色轉型,處理好農業生產與生態保護的關系,構建生態農業發展模式,不斷提升生態價值和食物生產能力。要注重保護資源和環境,積極統籌規劃農業發展、促進農業清潔生產、農業要素循環使用,推動食物生產由高產導向向高產目標和綠色生態兼顧轉變,實現食物資源和生產綠色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注重多元供給,增強農業產業供應鏈韌性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把增強產業鏈韌性和競爭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著力構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產業鏈供應鏈”“糧食、能源、重要資源上要確保供給安全,要確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安全”。要深刻把握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統籌利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推動構筑起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三鏈協同”和產購儲加銷“五優聯動”的大食物保障體系。“大食物觀”要求加快建立國內外食物供應鏈保障機制,健全國內糧食和重要農產品儲備流通體系,并構建多元化國際食物供給體系。樹立“大食物觀”,既要關注食物產業鏈的生產端,也要關注食物產業鏈的中端和末端,即儲運、加工、貿易、消費等各環節,推動產、購、儲、加、銷全鏈條管理、全過程增效,加快補齊農產品加工配送和冷鏈物流基礎設施的短板,提高關鍵物流節點掌控能力,確保多元化食物產得出、運得走、供得上。既要持續優化區域合作布局,進一步鞏固和拓寬糧食進口渠道,加強與世界糧食主產區的產銷協作,深入開展糧食全產業鏈合作,讓新時代糧食安全基礎更加夯實;也要積極參與國際食物的貿易合作,構建多元化國際食物供給體系,注重拓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進口渠道,有效防范重要農產品進口市場過度集中的風險。 (作者系福建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福建農林大學黨委書記、教授)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