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城縣雙同村依托生態優勢推進鄉村振興
| 2024-06-26 16:36:14??來源: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初夏時節,走進群山環抱的福建浦城縣富嶺鎮雙同村,古色古香的“森林人家”、文藝范兒十足的“詩部落”、一步一景的山間棧道,引來游人如織。酸甜可口的匡山酸棗糕、原汁原味的農家家常菜、醇香誘人的楊梅酒,都深受游客歡迎。 “每年夏天,我都會約幾個朋友到雙同小住幾天。白天,呼吸著清新的空氣,享受登山的快樂;夜晚,聽蛙聲蟲鳴,看星河萬里,十分愜意。”住在“森林人家”的徐女士說,這種說走就走的鄉村游,滿足了自己對詩和遠方的向往。 雙同村“倚靠”匡山國家森林公園,擁有保存完整的大面積天然原始森林,林相整齊,群落完整,百年以上的珍稀古樹比比皆是,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村莊旁靜臥的匡湖,波光瀲滟,風光秀美。匡山國家森林公園、國家級生態村、全國森林旅游示范區試點單位、全國美麗鄉村創建試點鄉村、全國生態文化村、全國文明村、全國美麗鄉村示范村、國家森林康養基地……近年來,雙同村取得的8塊國家級“金字招牌”,見證了雙同村堅持生態優先、融合發展的變化歷程。 “其實早在三十多年前,我們這里還是十里八鄉出了名的‘窮窩窩’。窮怕了的當地人,向森林掄起刀斧,當上了‘賣炭翁’,一座座炭窯,快速蠶食著這里的山林。”雙同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李仕銀說,為了留得青山,一定要讓大家放下刀斧!于是,他和村兩委干部上山,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功夫不負有心人,山上的炭窯終于熄了火。 “在村兩委的帶動下,村里樹立村規民約禁止賣樹,設置專職護林員,組建黨員巡山隊和撲火隊,發動村民上山護林。大家達成了‘不砍一棵樹,雙同也致富’的共識。”李仕銀欣喜地說,這些被保護下來的生態資源,讓“靠山吃山”又有了新的定義。好生態、好風景吸引著八方來客,村民們“就地取材”,做好筍干、酸棗糕、高山茶、山核桃等特色農產品,打響了雙同綠色發展品牌,娃娃魚等珍稀物種也頻現于山間,生物多樣性得到了良好保護。 浦城是中華詩詞之鄉,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而雙同,亦是久負盛名。相傳早在元末,章溢在此結廬隱居,其間,劉伯溫、宋濂、葉琛等人經常造訪,四人合稱“匡山四賢”。其中,劉伯溫在匡山留下千古名篇《苦齋記》,宋濂留下的《看松庵記》,更為匡山增添了文化氣質。 “雙同村詩詞文化一脈相承,如今生活好了,我們也組建起了自己的‘匡山女子詩社’,用寫詩作詞的方式,來贊頌幸福美好的生活。”匡山女子詩社成員向瓊說。去年,全國詩歌名家“夢筆生花·詩畫浦城”采風活動也走進了雙同,名家們留下了不少描寫雙同青山綠水、人文風情的優秀詩篇,為詩社成員提升詩詞寫作能力、持續傳播詩詞文化,提供了寶貴的資源。如今,村里還修起了150米的匡山詩詞漫道、25塊詩詞石碑,建起了“詩部落”民宿。這些不僅展示了歷代名家名作,更體現了村民們和慕名而來的游客對詩詞文化的尊崇與熱愛。 “為了給游客提供新鮮感,我們不斷探索引入新業態,為推動鄉村持續發展提供新動能。”富嶺鎮黨委宣傳委員馬超介紹,近年來,村里成立了村級文化俱樂部,推出茶花燈、獅子燈、民間剪紙等文化體驗活動,同時,打造青少年文化交流研學中心、鄉村寫生基地,開展“紅色文化研學游”“四賢文化尋跡游”“詩詞文化體驗游”等,不斷豐富游客體驗。
雙同村村民一同剝酸棗,準備制作酸棗糕。徐強/攝 生態美,文旅興,帶動了鄉村富。雙同村還依靠獨特的山水生態資源優勢,按照生態最美、生產最美、生活最美“三個最美”的理念,打造鄉村“共富工坊”。 在青磚黛瓦的“古法紙燈籠加工坊”內,村民們正忙著扎燈架、糊燈紙,一片繁忙景象。“我們村的好東西很多,要讓它們走出大山、走進市場。‘共富工坊’發揮了很好的窗口作用,將進一步帶動我們鄉村產業發展。”鄉賢朱繼富介紹,“共富工坊”是涵蓋電商、文創、特色農產品展銷、鄉賢招商、人才創業等于一體的綜合平臺,吸引了大量村民走出家門,進“坊”就業。目前,“共富工坊”內的丹桂茶、古法紙燈籠、青白瓷等區域已陸續布置完成,后續還將陸續完善其在“非遺”特色課程開設、助農直播、農技培訓等領域的服務功能,激發“旅游+農產品”的產業潛能,助力村集體資產增值和村民增收。據了解,2023年,雙同村村民人均收入近4萬元。 “村里除了每年給我繳納醫保,到年終時,還會給我們60歲以上的老人發放1400元的慰問金,而且還給全體村民繳納醫保、社保。”88歲的村民陳小梅細數著身邊的“幸福”,山林間的夕陽映在臉上,笑容特別開心。(高建進 馮家照 邱春靜)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