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臺民間信仰的同源共流特征
| 2024-06-20 17:06:38??來源:福建日報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莊恒愷 民間信仰的形成和發展,受到所處社會的政治經濟、歷史傳統、思想觀念、民間習俗、地域人群、地理環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臺灣民間信仰與福建有不可分割的淵源關系。閩臺民間信仰在漫長的交往交流交融過程中,逐步形成若干特征。 第一,閩臺民間信仰以福建向臺灣延伸為主流。民間信仰是社會意識形態的一部分,其產生和發展很大程度上表現在信仰圈的范圍、信眾的數量和信眾集中活動的場所——宮廟發展軌跡上。在福建移民離開祖籍地去臺灣時,往往隨身攜帶神像或香火袋作為護身符。當其順利抵達臺灣時,神像或香火袋就成為早期移民頂禮膜拜的對象。隨著移民人數的增加,墾殖范圍的拓展、定居村落的形成和增加,祀奉神明的人數增加,移民便集資新建或擴建宮廟以奉祀神像。接下來,隨著祖籍不同的移民的交往,某一神明因具有美德故事或靈驗傳說,或者二者兼有,信奉者日益增加,便成為某一地區民眾崇拜的中心,民眾就共同修建規模更大的宮廟,祀奉共同崇拜的神明。從神像(香火袋)→宮廟→規模更大的宮廟這一過程,可以發現臺灣民間信仰大部分源自福建,其產生和發展與福建移民赴臺歷史同頻共振。神明傳說也能說明臺灣民間信仰大多源自福建。例如,“媽祖流汗助戰或救災”“水族朝拜媽祖”“媽祖托夢建廟”“神器漂流”“媽祖立桅桿護航”“火光護航”“旌旗助戰”“風雨退敵”等媽祖靈驗故事中常見的母題,均能在《天妃顯圣錄》中發現,這既可以窺見兩岸媽祖信仰同根同源、一脈相承,也是閩臺文化同源性的佐證。也正是由于對神明和祖廟的認同,20世紀80年代以后,臺灣許多進香團沖破阻力來福建祖廟進香,為重修祖廟捐錢捐物。比如,臺灣有名的臺北迪化街霞海城隍廟是閩臺城隍信仰交融的產物。1991年,該廟捐資修繕了其祖廟——廈門集美城內村霞城城隍廟。這充分體現了閩臺兩地民間信仰的交流和融合。 第二,閩臺民間信仰神明傳說具有隨意隨俗的特征。閩臺民間信仰對象并無嚴格界限,閩臺民眾信奉“有拜有保佑”,他們除了拜民間信仰的神明,也拜制度性宗教(佛教、道教)的神。當面臨人生的不確定因素時,閩臺兩地的民眾會“隨俗”走進宮廟,焚香祈禱。一旦感覺靈驗,這些民眾就會根據自身經歷編撰閩臺神明的傳說。隨意隨俗,主觀上使神明的傳說契合信眾所處的歷史情境、地理環境和人生境遇,拉近了神明與信眾的心理距離;客觀上令神明的形象不斷充實飽滿,增強了神明對信眾的吸引力。 第三,閩臺兩地同一祖籍民眾大都奉祀相同神明。福建民間信仰有明顯的地域界限,以女神為例,媽祖、陳靖姑、馬仙等,雖然神格大小不同,但地方色彩都特別濃厚。臺灣民間信仰基本形成于移民社會時期,早期移居臺灣的福建移民以地緣關系為主,兩地祖籍相同的民眾必然奉祀同一神明。例如,祖籍南安者奉祀廣澤尊王、祖籍安溪者奉祀清水祖師、祖籍長汀者奉祀定光古佛、祖籍平和者奉祀三平祖師,等等。除了媽祖、保生大帝等少數神明,奉祀神明的府、縣屬界限都頗為明晰。不光府、縣如此,閩臺不少同名鄉、村也奉祀相同的小眾神明,即村(社、境)神,這一現象更值得在閩臺民間信仰交流交往中加以重視。 第四,閩臺民間信仰帶有濃厚的實用性色彩。在很長一段時期內,閩臺移民社會自然環境惡劣、醫療水平低,加之存在地域人群械斗等社會問題,決定了閩臺民間信仰的實用目的突出,絕大多數都是祈求生存和發展,祈求能為信眾拒盜除害、祛邪治病、消災解難。在這種目的下,是否“靈驗”就成為衡量神明神力的標準,神明之間也存在競爭關系。例如,在一些地方,隨著航海技術的發展,出海捕魚的風險性降低,媽祖宮廟的香火已比不上作為財神的關帝廟。需要說明的是,強調實用性并非意味著對民間信仰的負面評價,實用性是民間信仰得以延續傳承的重要因素。神明信眾根據靈驗傳說和自身經驗,自認為信仰媽祖,能使自己化解航海、農事乃至生產生活中的各種危難;信仰廣澤尊王,能保佑自身在移民地一切順利;信仰五帝和王爺等瘟神,可以借助神明的威力驅除疫病。閩臺民間信仰的實用功能,使各種民間信仰得以延續傳承。 第五,閩臺民間信仰蘊含著懲惡崇善的道德價值。實際上,美德故事與靈驗傳說構成了閩臺民間信仰的雙翼。從媽祖、陳靖姑、廣澤尊王、五帝和王爺的成神路徑可以看出,閩臺民眾在造神、信神和祭神的各環節都注重編排神明的美德故事,賦予神明保境安民、忠勇慈孝、懸壺濟世等品德。閩臺民眾將具有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為人民做好事善事、有功于人民的人尊為神并加以崇拜祀奉,其中蘊含著懲惡勸善的道德價值。應當辯證看待民間信仰,充分肯定其道德取向,避免片面地認定其只存在“靈驗本位”和“實用實利”。 從以上五點特征可以看出,閩臺民間信仰在信眾造神、信神和祭神諸方面同源共流,具有重要的文化認同價值。“兩岸一家親,閩臺親上親。”《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的意見》提出,“發揮媽祖等民間信仰精神紐帶作用,開展形式多樣的民間信俗交流活動”。福建和臺灣是全國漢族地區民間信仰最為興盛發達之地。在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上,閩臺民間信仰交流可以并且應充當重要角色,發揮重要作用。 (作者為中共福建省委黨校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副教授)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