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剪紙,新花樣!
| 2024-06-06 16:27:52??來源:浦城新聞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設計畫稿,用各式紋樣裝飾圖案,剪出自己喜歡的花樣……近日,在浦城縣第三中學的非遺課堂上,浦城剪紙省級非遺傳承人張薇老師向同學們傳授著浦城民間剪紙的技藝技巧,只見同學們將以往所學的蓮花紋、鋸齒紋、月牙紋等傳統紋樣應用在各類剪紙造型上,紅紙利剪翻飛間,活靈活現的動物造型躍然紙上。 剪紙,在浦城俗稱花樣,深深影響著當地百姓的生產和生活。2007年省政府將其命名為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08年文化部命名浦城縣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剪紙)之鄉。2014年“浦城民間剪紙”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第四批代表性項目名錄。近年來,隨著浦城以“文化潤城 以文興城”的定位和文化產業的興起,浦城剪紙有了更廣闊的發展平臺。
浦城剪紙遇到新機遇 浦城地處福建最北端,與浙江、江西相鄰,歷史上是閩越族活動中心,浦城剪紙,源遠流長,有一千余年歷史,它是中原文化與閩越文化交融的產物,地域特征明顯,具有非常高的歷史研究價值、民俗研究價值、閩越文化研究價值。 西晉時,北方的剪紙手藝隨中原士族入浦定居傳到浦城,經過唐、宋的長足發展,元、明興盛繁榮,至清代,藝術水平與使用均達到鼎盛,形成兼具中國北方與南方的風格特色。清道光間,寓居浦城的文學家梁章鉅倡導剪紙并加以弘揚,他對浦城民間剪紙極有興趣,特作《代吉祥說》,記敘了浦城當時剪紙盛況,詩稱:“巾幗猶分惜字忙,可知此事系天良。靈心慧婉雕鏤出,普作山城妙吉祥”。在梁章鉅的倡導下吉祥字句轉以吉祥花樣代之,這個習俗從清代福建浦城流傳、發展到中國各省民間,在文人的參與推動下浦城剪紙創作呈現出既飽含文人氣息又深具文化底蘊,既花樣繁多又內容豐富的狀態。 但是,隨著社會的變革,生活方式的改變,古老的農耕文化發生了急劇深刻的變化,浦城的民間剪紙及其傳承方式漸漸瀕臨失傳。 “為了保護、研究、傳承和發展浦城民間剪紙,2003年浦城縣成立了民間剪紙協會,開始探索創作適合當前審美情趣、富有浦城地域特色的剪紙作品。”縣文化館館長祖碧霞說,為了搶救這項民間藝術瑰寶,保存老一輩手中的剪紙“活化石”,工作人員遍訪了各村的剪紙藝人,歷經幾十年,建立民間藝人檔案150余人,共收集整理傳統剪紙紋樣2000余張。 古老的民間剪紙藝術重回人們的視線,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廣泛應用。特別是去年10月,浦城、漳浦、霞浦三地以“浦”為線,共同簽訂“三浦并臻”文化聯盟協議,以共建共贏為理念,努力實現陣地共建、平臺共享、人才共育、品牌共創,浦城剪紙遇到了千載難逢的機遇。
新春文化集市(資料圖片) 黃娜/攝 “浦城剪紙以其獨特的地域風格和細膩精湛的工藝,在新春文化集市活動中,引得抖音達人、來往游人駐足觀賞,深受游客們的喜愛。”祖碧霞說,在三浦并臻·新春文化大集浦城分會場,人潮涌動,熱鬧非凡,一張張紅紙在巧剪的靈活運轉中,妙“剪”生花 ,變成精美的窗花和福字,剪出了非遺文化里的“龍騰盛世”。 古老傳承有了新花樣 千百年來,浦城民間剪紙這一古老的民間美術作為“母親的藝術”而存在,以豐富繁多的紋樣形式融入浦城人傳統的歲時節令、消費習俗、人生禮儀等民俗活動中,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美的使者”。浦城剪紙在一代代民間剪紙能手的傳承中,生生不息,表現出強大的藝術生命力。 “深閨姑且助清忙,剪剪輕痕手法良,猶勝雕鏤茶果巧,家門瑣事亦凝祥。”傳統的浦城剪紙通常使用墨蠟拓樣,紙捻固定,手工剪雕而成,剪紙的題材廣泛,花鳥蟲魚、故事人物、器皿文字等均可入剪。剪紙藝人通過學習與再創造,不斷豐富著浦城剪紙的內涵與外延。這些古老“花樣”隨著母傳女、婆傳媳、鄰里串門、走親訪友,交換流傳,至今,浦城的很多家庭主婦仍珍藏著一本“花樣”本。 為了更好地繼承和弘揚民間剪紙文化,滿足社會、社區、學校各界學習浦城民間剪紙的需要,浦城縣還編寫了《中小學剪紙教學教材——浦城剪紙》,從口手相傳到傳人秉衍,代代相傳。 曾經,村里有人要娶媳嫁女、生日壽誕、喬遷華居、祠堂祭祀等,請剪紙能手數位,剪出各色花樣。如今,新時代的青少年也愛上了這門手藝,青春熱情與古老花樣撞個滿懷,給原生態古老剪紙技藝增添了活力。 “我很喜歡剪紙,享受剪紙的七十二變。” “剪隨心動,一幅幅精美的作品躍然紙上,甚是歡喜”……浦城縣第三中學七年級學生們你一言我一語地講述剪紙帶來的樂趣。 “同學們學得很認真,剪的作品都很不錯,學校一周一堂剪紙課,還不到一年的時間就能剪畫出這么靈動的作品,難能可貴。”張薇說,民間流傳下來的原生態剪紙紋樣,都是近千年來歷經十幾代人不斷錘煉傳承下來的,是我們學習與繼承剪紙藝術的豐富寶藏,開展剪紙課堂教學活動,既能傳承浦城本土文化,又能讓青少年近距離體會鄉土優秀文化、參與文化傳承活動,從而達到文脈傳薪的目的。 “我們還在全縣19個鄉鎮(街道)開設課外興趣剪紙課,邀請剪紙藝人授課,把優秀傳統文脈延續下去。”祖碧霞介紹,這幾年,剪紙技能人才隊伍日益壯大,年均開展公益培訓60余 場次,累計培訓學員25000余人,培養民間剪紙藝人3000多人,其中省級傳承人4人、市級傳承人4人、縣級傳承人41人。培訓的學員中有不少下崗職工、貧困戶和農村富余勞動力實現再就業,據統計,已帶領300余名婦女走上技能成才、技能創業、技能增收之路,剪紙從業人員年人均收入3萬元以上。 剪紙產業開發新業態 走進浦城縣“剪花嫂”剪紙坊,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剪紙作品映入眼簾,一樓的“百福圖”系列作品,時代主題鮮明,作品藝術感染力強;二樓的剪紙文創作品區,剪紙花樣的絲巾、瓷器、禮袋禮盒包裝等系列,既有傳統的意韻,又體現現代人的審美情趣。 近年來,浦城剪紙逐漸以經濟實用的功能進入普通勞動生產者的生活,剪紙的受眾也越來越多,逐漸形成了一項重要的文化產業,“剪花嫂”們不斷開發出多元化剪紙作品,走向了市場化、品牌化道路,開發出新業態。 “我們在保留浦城剪紙傳統藝術風格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創新,創作了大量反映生產生活、風土人情,以及各類主題作品。”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浦城剪紙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高級工藝美術師周冬梅介紹,生活是藝術的源泉,人們用剪紙來表達祝福吉祥之意、烘托喜慶氣氛,如今,設計的作品偏向與現代生活相結合,借助傳統工藝,同時融入現代審美,符合群眾的喜好。 圖片 ▲剪紙文創作品展示 “在古代,剪紙花樣隨禮品相送,俗稱‘禮品花’,這種以‘禮品花’裝扮禮物相贈送的習俗從清代由浦城向周邊省市傳播、流行,發展到中國各省民間,浦城可謂首開剪紙‘禮品花’先河。近年來,設計剪紙作品曾多次作為外事禮品贈送國賓。” 周冬梅欣喜地說,2021年,浦城剪紙被外交部作為國禮贈送給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外長;2023年,作為國禮送給馬爾代夫總統及夫人等外賓,并作為福建省外事辦訪問南非、肯尼亞、菲律賓等國家禮品,得到國內外友人的廣泛贊譽,成為福建省對外交往講好福建故事的重要載體。 周冬梅創辦的“剪花嫂剪紙坊”成為浦城剪紙傳播、發展的重要驛站。組織剪紙坊團隊參加海內外文化領域大型活動、各級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等大型公益性活動,致力傳播非遺剪紙文化、剪紙技藝,為浦城剪紙形成品牌、走向世界搭建更廣闊的平臺。 花樣的吐故納新,浦城的剪紙藝人們與時俱進,推進剪紙技藝與生活文創、鄉貨、餐飲進行跨界融合,打造剪紙+文創、剪紙+茶產業、剪紙+餐飲、剪紙+土特產、剪紙+NFT區塊鏈技術、剪紙+福文化等領域產業,成功培育了“剪花嫂”“武夷姑娘”“鄉獲”“味傳伍虎”等多領域特色連鎖品牌,實現藝術與人文交融體驗的現代餐飲、茶空間等新模式,開拓了剪紙創新發展之路,帶動剪紙文化相關企業年均營業額達1000多萬元。 浦城剪紙適應了新時代的發展與需求,形式更加多樣,圖案更加精美,技藝日臻成熟,內容更加豐富、高雅,充滿文化底蘊。如今,借著“三浦并臻”這股東風,浦城剪紙乘風破浪,在一代代手藝人接力傳承下,剪紙產業乘勢而上,讓這朵非遺之花多姿多彩,讓傳統文化生生不息。(連麗云 柳志勇)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