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文旅融合“解鎖”鄉村振興“致富密碼”
| 2024-05-30 11:25:36??來源:浦城縣融媒體中心 責任編輯:陳艷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感受久違的鄉土人情、與親朋好友圍爐煮茶、在山水詩詞中漫步踏歌……豐富的鄉村旅游體驗使得周邊游、縣域游成為人們的“更優選項”。浦城縣富嶺鎮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學習“千萬工程”經驗,強化試點示范,持續夯實基層基礎,打造“福地富嶺·匡山尋隱”鄉村旅游新名片。近3年來,全鎮旅游產業總產值達500萬元,游客接待3萬人次、營收100萬元。 文旅融合,吃上“生態飯” 初夏時節,走進匡山腹地的浦城縣富嶺鎮雙同村,依山而建小村莊干凈整潔,炊煙裊裊,古樸山村風貌與傳統生活形態吸引了眾多游人來此,逃離城市的喧囂,體驗“隱士”幽情。 ![]() 雙同村境內生態環境優美,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元末明初章溢、劉基、宋濂、葉琛等曾隱居匡山,留下許多名篇。近年來,該村獲得國家森林公園、國家級生態村、全國森林旅游示范區試點單位等8個國家級榮譽。 “這些年,我們‘原鄉人’靠著鄉村旅游和土特產把日子過得紅紅火火。”雙同村村支書、主任李仕銀說。該村堅持“不砍一棵樹,村民也致富”的理念。引導農戶把閑置農房改造成森林人家、匡山詩部落等民宿,提供獨特的鄉村旅游體驗,吸引了源源不斷的游客。鄉村旅游的火熱,也讓當地酸棗糕、野蜜蜂等特色產品銷售火爆。2023年該村村民人均收入達4萬元,村財收入達70萬元以上,同時村財反哺全體村民,幫助繳納醫保、社保和給60歲以上的老人1:1等額配套發放養老金。 隨著近年來鄉村旅游的發展,各種新業態層出不窮,大家對于旅游品質的理解不僅是鄉村美不美、服務好不好,除了看“顏值”,更要看“內涵”。游客來到雙同村,可漫步“詩詞步道”,夜賞“詩詞香榧樹”,住“匡山詩部落”民宿,體驗浦城“中華詩詞之鄉”的深厚底蘊。處處是景,鄉村看得見的“鄉愁”,更讓許多藝術家來此作畫、攝影。 為了進一步推動當地農文旅融合發展,浦城組織開展名家采風創作活動,擦亮“詩畫浦城·夢筆生花”的城市名片。2023年,邀請全國各地的詩歌名家在浦城匡山國家森林公園采風,傳承發展詩詞文化;今年,依托浦城美術館(范迪安美術館)的平臺優勢,浦城還邀請全國藝術名家在匡山開展采風創作活動,生動描繪閩北深厚的人文底蘊和自然生態之美。 ![]() “詩情畫意”讓雙同村的鄉村旅游“大熱”,更帶火了富嶺鎮的文旅產業。近年來,富嶺鎮深入學習“千萬工程”經驗,打造1條和美鄉村“1+1”鄉村振興示范線,強化“示范引領”作用,延伸鄉村旅游產業鏈,領辦農戶做深做強“土特產文章”,以農文旅融合發展助力鄉村振興。據統計,該鎮旅游經營場所每年接待游客超11萬人次,創新打造蜂蠟、酸棗糕等體驗工坊,助力全鎮農戶每年創收超1500萬元。 ![]() 打鄉情牌,迎來“歸鄉人” “無憂烤吧”的燒烤、“田園小隱”的圍爐煮茶、“冒險者俱樂部”的山地車越野……豐富的體驗還搭起親友溝通、親子互動的平臺,讓人忘卻工作的疲憊、生活的煩惱,與家人沉浸幸福時刻中。 大水口村位于閩浙交界處,森林覆蓋率達94%,自然環境和地域條件得天獨厚。在這里,隨處可見重重疊疊的山脈,曲曲環環的小路,叮叮咚咚的泉水,走入村中,仿佛置身于一處四季常青的“天然氧吧”。通過發展鄉村生態旅游,大水口村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村”。 ![]() “以前是一座無人問津的荒山,一年到頭看不到幾輛車進來。現在,游人絡繹不絕,門口經常排起長龍。”“歸鄉人”朱繼富說著這幾年的變化,感慨油然而生。他是在滬的企業家,本著對家鄉的情懷,他和創業伙伴自2020年開始對大水口村進行旅游開發,打造集休閑、娛樂、運動、住宿等多種體驗為一體的“無憂花谷”,隨后不斷地豐富旅游體驗,漸漸地家鄉的把“荒山”變成了“寶地”。 據了解,大水口村發揮黨組織的橋梁紐帶作用,珍視“歸鄉人”,打好“鄉情牌”,借力人才回歸、資金回流“雙回歸”工程,引導在外企業家和村集體共同投資建設大水口村田園綜合體項目,成為當地縣域旅游龍頭品牌。近年來,大水口村榮獲“省級美麗鄉村示范村”“福建省鄉村振興示范村”“福建省金牌旅游村”等多個榮譽稱號。 浦城全縣43萬余人口中,外出經商創業的鄉賢超13萬人,涉及超市、酒店、市場租賃等行業,在鄉賢聚集的北京、上海、福州和廣東等地均有成立商會。富嶺鎮活動通過“商會聯鄉村·牽手促振興”“回歸工程”等形式,引回葉必榮、丁仁友、熊方等10余位具有影響力的“歸鄉人”,投資建設矮化銀杏深加工、青白瓷生產、“田園小隱”等項目。同時,借助鄉賢渠道和資源,引入專業運營管理人才和團隊,發展擴大“新鄉人”群體,為鄉村振興注入更多活力。 ![]() 共富工坊,興村“新業態” 如果說雙同村區位優勢得天獨厚,身在匡山“腹地云端”,那么在山腳下的原來的高坊村確實有著“云泥之別”。 “村子房子老舊、外頭臟亂,大家思想觀念也不強,河道養鴨子、自家門雜物亂擺、車輛亂放,看著人家開民宿、吃旅游飯,我們只能干瞪眼。”談起這幾年村子的變化,高坊村村民吳大哥喜上眉梢,“現在村子整潔,路好看,景很美,各家門口都整整齊齊,令人耳目一新。” 高坊村的村子美了,環境好了,原來的破墻變成了山水壁畫,家門口的柴火堆成了“美麗庭院”。鄉村面貌煥然一新,大家默契自覺地維護了起來,心里頭也多了想法:“我們也想要走生態致富路”。可如何補上旅游體驗、特色產品等缺項,實打實地將美麗鄉村轉化為美麗經濟? ![]() “目前我們正在打造房車露營、水上樂園、非遺體驗等項目,希望把我們的‘共富工坊’打造成為今夏浦城最‘熱’的景點。”鄉賢朱繼富說,他和鄉村振興公司達成合作,采取“鎮鄉村振興公司搭平臺+專業團隊運營管理+N經紀人投資運營+村民增收”的共富模式,共同搭建“返鄉創業共富工坊”平臺,后續將開展鄉村旅游、研學體驗、電商直播等多種經營,為高坊村帶來更多的人流、物流、資金流,村民在家門口就能有活干、有錢賺。 “我們鄉村的好東西很多,很多特色產品卻難以走出鄉村、走進市場,共富工坊的窗口作用,將會進一步帶動我們鄉村產業發展。”談起今后的發展前景,朱繼富信心滿滿,“我們把蜂蜜、香榧等農特產品進行加工、包裝,統一打造品牌,附加值能提高,村民也不愁銷路。” 據悉,為進一步發展全域旅游產業,富嶺鎮深度聚焦和美鄉村建設,堅持“共規、共建、共管、共享”的“四共”理念,持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三治六清五美麗”專項行動,全面提升鄉村風貌。同時,以黨建為引領,開展“黨建體檢”把脈開方,梳理全鄉產業規劃,并成立鎮鄉村振興公司,依托“雙領辦”工作機制,盤活閑置資源,整合全鎮優勢農特產品,助推農特產品向“標準化”“品牌化”“網貨化”邁進。該鄉先后成功申報4個省級鄉村振興示范村,5年來,獲得上級撥付鄉村振興資金約1.5億元。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