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文化生命體的哲學審視
| 2024-05-23 09:27:05??來源: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兩個結合”“造就了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靶碌奈幕w”這一重要概念指向的是中華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現代轉型。文明的發展與轉型離不開文化的發展與轉型,文化的發展是文明發展的標志,只有文化的轉型才能實現文明的轉型。當代中國的新的文化生命體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魂脈、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根脈的現代化的文化形態。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向內凝聚’的統一性追求,是文明連續的前提,也是文明連續的結果?!敝腥A文明的統一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的共同信念。文化除了有共通性,還存在差異性。文化的差異性主要來自文化的民族性。文化是各民族在歷史發展中形成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從價值觀念到情感表達,從理性思辨到感性認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方方面面塑造了中國人。因此,文化傳承不僅有看得見的工藝、戲曲、文物、民俗儀式,更有看不見的觀念、理想和規范。比如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禮樂文化至今依然深刻地影響著民眾生活,《禮記》開篇“毋不敬”,以禮釋敬,成為中國人崇尚的文化性格。基于道德理性的“禮”作為行為規范,基于審美感性的“樂”作為心靈育化,一剛一柔相濟并施,超越地域和時間,成為中華文明的一種標志。 傳承是鞏固文化主體性和延續文化命脈的前提;而創新更是文化生生不息發展的保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創的是新思路、新話語、新機制、新形式,要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真正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證取舍、推陳出新,實現傳統與現代的有機銜接。”民間力量中既有從事文化藝術活動的組織和個人,更有廣大的民眾。當漢服逐漸成為一種流行文化,我們感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魅力的同時,更感慨當代中國人,尤其是年輕一代,對于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責任感。 新的文化生命體展現了新特點和新品質,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底色,以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為形態,既具有中國特色又符合時代精神。民眾是文化的踐行者,也是文化的創造者。新的文化生命體正在民眾生活中扎根生長,并表現出發展迅速、充滿活力的態勢,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青年力量的加入。當代青年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轉化為文化創新的智慧和行動,他們以活躍的思維、開闊的想象、充分的自信、豐富的綜合技能,成為文化發展與創新的主力軍。 (摘自5月13日《光明日報》發表的周紀文撰寫的《新的文化生命體的哲學審視》)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