踐行大食物觀 打造福建“藍色糧倉”
| 2024-05-21 09:49:26??來源:福建日報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寧啟超 “中國是一個有著14億多人口的大國,解決好吃飯問題、保障糧食安全,要樹立大食物觀,既向陸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漁,建設海上牧場、‘藍色糧倉’。”“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樣化了,這就要求我們轉變觀念,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我們要樹立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多途徑開發食物來源。近年來,福建努力踐行大食物觀,立足資源優勢,謀劃特色發展,念好“山海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積極建設“藍色糧倉”,推動水產種業振興,加快漁業產業發展,在豐富百姓餐桌,保障食品安全,提高群眾生活質量水平上邁出堅實步伐。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斷邁向新臺階,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持續提高,食品消費需求呈現出更加多元化特征,對食物供應量和種類豐富性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站在新的歷史方位,牢固樹立大食物觀理念,因地制宜,向江河湖海要食物,把食物獲取來源由陸地向海洋擴展,確保食物的安全、充分、多樣化供給,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用好海洋資源,建設“藍色糧倉”,是拓展農業生產空間領域,多途徑開發食物來源的重要舉措。與陸地“種植—養殖”生產模式相比較,海洋食物生產系統在空間資源占用、水資源消耗、化肥及飼料使用等方面的節約效應十分顯著。福建省獨特的地理環境為建設海洋食物生產系統創造了有利條件。福建海域面積13.6萬平方公里,海岸線長3752公里,有大小海灣125個、海島2200多個,海水規劃可養殖面積約224.8萬公頃,發展海水養殖的環境得天獨厚。多年來,福建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快建設海洋強省和樹立大食物觀、發展海洋漁業等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圍繞加快建設“海上福建”戰略目標,立足“大食物觀”,耕海牧漁,積極建設“藍色糧倉”。2023年,福建海洋生產總值約1.2萬億元,水產品總產量890萬噸,水產品人均占有量200多公斤,居全國首位;水產品出口貿易額73億美元,占全國水產品出口額的36%,連續11年居全國第一。 但是,也要看到,隨著資源環境約束趨緊,海洋漁業生態環境保護壓力也在不斷加大。要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漁業產業升級和多元化市場開發還有很大努力空間。為此,我們可從以下幾方面進一步加強努力,提升福建海洋漁業高質量發展水平,扎實推進海洋強省戰略,加快美麗福建建設,持續改善百姓生活品質,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科技賦能,加快提升現代漁業建設水平。把握產業數字化發展戰略機遇,加快提升福建漁業生產的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是提高漁業生產效率,促進漁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要加快新模式、新技術、新材料和北斗、5G、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在漁業領域轉化應用。積極開展水產種業關鍵技術攻關,加大自動化、機械化、智能化養殖設施設備的研發力度,大力開發深水網箱養殖技術、高效集約工廠化養殖新技術,積極研發病害精準防控和水產養殖動物新型營養與飼料新技術等。探索開展深遠海養殖平臺、無人漁場等先進養殖系統試驗示范區建設,構建更具科技含量的標準化作業模式。全面推廣漁船衛星通信、定位導航、魚群探測等船用終端和數字化捕撈裝備,讓安全捕撈更有保障。積極研發水產品加工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提升水產加工機械化、智能化水平。加快倉儲保鮮冷鏈物流建設,完善多層級物流網絡和多節點物流系統,以優質的物流運輸和高效配送更好滿足消費者需求。依托福建“智慧海洋”大數據中心建設,進一步打造海洋漁業數據共享平臺,形成融合海洋基礎地理、氣候環境、生態、漁業的大數據體系,為海洋漁業現代化水平的提升提供更加全面的技術支撐。 生態優先,不斷增強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加強漁業生態保護,既是治理“餐桌污染”,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任務,也是豐富水產種類,為消費者提供更多優質綠色水產品的必然要求。要在生態優先保護前提下推進海洋牧場建設,涵養海洋水生生物資源。要不斷加強漁業水域生態環境、漁業資源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對重點養殖區、重點養殖排放口等生態敏感區、脆弱區加大環境監測力度,不折不扣做好污染治理管控,從源頭遏制“餐桌污染”。加強漁業水域生態容量評估,科學評價水域灘涂承載能力,明確不同區域、不同品種、不同模式的水產養殖容量。做好重要漁業水域生態環境動態監測和漁業資源調查,建立健全漁業資源生態補償機制,促進水生生物資源恢復,讓水產品多樣性更有保障。要充分認識種業安全對現代漁業的重要生態意義,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加強水產苗種繁育體系構建和基地建設,扶持創建水產原良種場,為漁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種業基礎。嚴格落實海洋捕撈漁船數量和主機功率總量“雙控”制度,健全漁船管理體系,探索開展限額捕撈和漁獲物定點上岸,避免捕撈強度隨意擴大。實施海洋漁業資源總量管理辦法,在漁業資源監測評估基礎上,確定捕撈分年度指標,實現捕撈總產量與漁業資源再生能力相協調。堅決守住保護區禁捕水域紅線,在保護區以外水域探索開展水生生物資源放流和科學回捕,保護水生野生動物及棲息地,統籌推進產業發展和生態修復。抓好養殖廢棄物治理,開展海上養殖轉型升級行動,加快網箱糞污收集等環保設施設備升級改造,發展環保型網箱養殖,為百姓提供更加綠色有機的水產品。要全面落實海洋伏季休漁、禁漁等制度,嚴厲打擊非法捕撈活動。把綠色發展理念融入漁業生產全過程,全鏈條構建水產品的綠色生態供給體系。 市場引領,持續釋放漁業高質量發展動能。創新經營管理模式,發揮市場在漁業產業發展中的重要引領作用,才能為海洋漁業持續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推動。要通過圍繞裝備制造、養殖生產、加工流通和品牌培育等重點環節,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不斷提高漁業綜合效益。鼓勵按照市場化方式創新漁業生產組織形式和經營方式,積極培育壯大多元市場主體,進一步完善漁業經營體系,大力培育專業大戶、家庭漁場、龍頭企業等新型漁業經營主體,推動適度規模化經營,鞏固提升標準化、專業化、規模化家庭養殖在漁業發展中的基礎性地位。支持基礎條件較好,技術條件成熟,成長潛力大,產業關聯度高的海洋產業和企業,加快形成海洋漁業產業集群,提高海洋漁業經濟集聚效應。支持企業探索集團化經營模式,提高規模化、產業化、集約化經營水平,培育一批集捕撈、精深加工、冷鏈物流、市場銷售等一體化推進的全產業鏈重點企業。積極發展水產品加工業,構建水產加工產業體系。以水產品的高值化加工、精深加工以及副產物的綜合利用為重點,不斷開發加工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鼓勵發展特色優勢水產品加工生產線,加強對水產加工的全過程管控,建立高質量標準體系,持續提升水產品加工技術水平。加快海洋功能食品商業化開發,集成應用生物工程技術,開發生物制藥、功能食品,推動水產品多元化開發、多層次利用,不斷拓展漁業增收增效增值空間。 (作者為福建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