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浦城有文化
| 2024-05-08 09:49:09??來源:浦城新聞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浦城文化燦若星辰,博大精深,真是讓人驚訝!” “無論是文化積淀,還是自然風光,浦城的確是太美了,值得一看。” …… “五一”小長假期間,各地游客紛紛走進浦城美術館(范迪安美術館)、浦城縣博物館,對浦城深厚的文化底蘊贊不絕口。 何以浦城有文化? 浦城是千年古縣,就文化地位來說,在不少領域,都有深遠的影響。多次考古新發現,震撼全國乃至世界;歷代文人雅士眾多,鴻儒碩輔森列史冊;豐富多彩的文藝創作,閃爍著思想和智慧的光芒……走進浦城,就像走進了一部厚重的歷史。 浦城文化根深葉茂 文化是什么?文化是根。根深才能葉茂,本固而后枝榮。 浦城地居閩、浙、贛三省要沖,溪山環合、氣候宜人,物華天寶、人杰地靈,是福建首批置縣的五縣之一。經歷五千多年歲月的沉浮,這片綺山麗水,浸潤華夏文化之靈氣,孕育出八閩大地最古老的文明。 清清南浦溪,是浦城的母親河。早在五千年前,先民緣溪聚居,拓土開疆,開創了閩地新石器時代最具代表性的牛鼻山文化。上世紀8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浦城縣管厝鄉黨溪村牛鼻山南坡發現新石器遺址。走進牛鼻山遺址,我們可以通過當地自然環境和遺留下來的器物,看到浦城原始居民勞動生活的圖景。2018年,在牛鼻山遺址探溝出土的炭化粳米水稻,距今4800-5300年,是我國南方地區發現的最早的水稻標本之一。浦城先民在這里創造了代表閩西北史前文化類型的“牛鼻山文化”。 在仙陽鎮殿基村的后山上,有一處馬道坪遺址,年代可追溯至距今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從2017年開始,廈門大學歷史系與各級文保單位組織考古學專業師生在此進行多次考古發掘。這里發掘出的墓葬、建筑基址等大多屬于普通人,反映著約5000年前當地先人的真實生活,也是中華文明發展演進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廈門大學考古專業師生對馬道坪遺址進行發掘(資料圖片) 貓耳弄山商代龍窯群遺址和管九先秦時期土墩墓的發現,將福建的文明史向前推進了上千年。這兩處遺址先后被評為2005年度和200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貓耳山商代龍窯群遺址,發掘清理發現商周時期窯爐遺址9座,還出土大量的文物標本。這些對于探索我國南方窯技術的發展和龍窯的起源及原始瓷的產地提供了非常珍貴的實物資料。這也說明,浦城在商代窯業就已得到發展,可以說是中國龍窯的發源地和原始瓷的最早產地。土墩墓及出土珍貴文物被稱為“江南第一冢”“福建第一璧”“福建第一劍”……這些,都印證著福建考古界“地上看泉州,地下看浦城”之說。 廈門大學歷史系和浦城縣博物館在對龍頭山遺址展開聯合調查中,發現山頂和山坡存在較厚的文化堆積,大量古代陶、瓷片及石器遺物散落于地表,遺物年代跨度從新石器銜接至元明清。“龍頭山遺址是浦城史前時期至歷史時期發展序列的一個縮影。”福建博物院研究員陳兆善對它給予了高度評價,“其價值可謂:一座龍頭山,一部浦城史。” 浦城縣頻頻以里程碑式的考古大發現,填補著福建歷史研究的諸多空白。各級博物館里和文物展上館藏與展出浦城出土的精美文物,散發著歷史的光芒,仿佛正向人們述說著浦城幾千年的歷史滄桑。 浦城自古才俊薈萃 文化是什么?文化亦是人文。用人文教養,方能化育后人。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浦城深厚的歷史文化沃土培植了一批又一批精英俊杰。宋理學家楊時稱“浦城之為邑,蓋東南賢士大夫之材藪”;宋參知政事真德秀謂“有宋南方人物之盛,實始于浦城”。一個閩地山城,因此贏得“名賢區藪”“上相之邦”的美譽。 浦城歷史上出過8個宰相、20個尚書、21個侍郎。五代至清,登進士280人,其中狀元4人,探花2人,再中博學宏詞科4人;“二十四史”和《清史稿》中立傳者達31人。歷代先賢中佼佼者眾:五代有軍事家章仔鈞、范滔和被譽為“芝城眾母”的練夫人;宋時浦城人物盛極東南,其中有《文苑英華》主要編纂者楊徽之,“西昆體”詩派鼻祖楊億,宋代第一個福建籍宰輔章得象,“王安石變法”實際主持人章惇,政治家吳充、吳育兄弟和徐應龍、徐清叟、徐榮叟父子,文武雙全的章楶、狀元章衡,中國第一個武博士何去非,藝術家章友直,還有文學德義振動一世的理學家真德秀;元有詩歌四大家之一的楊載;明有與鄭和齊名的外交家潘賜;清有第一個福建籍尚書祖之望及閩派古琴創始人祝桐君。 浦城是理學名邦。有楊徽之(921-1000年)早于“海濱四先生”,開閩學之先。更有賢臣大儒真德秀力明正學,使理學取得正宗地位,以至影響爾后學術思想的發展達五六百年之久。清光緒《浦城縣志》載:“西山(真德秀)私淑紫陽(朱熹)世未遠而居尤近,蔚為一代儒宗非偶然也。……真氏之前,多親受紫陽之學者,且朱子之前,已有衍道緒者,授受淵源,夫秩然可溯也。”清嘉慶年間確定章望之、練繪、黃鍰、蕭顗、潘殖、詹體仁、楊與立、楊驤、楊道夫、楊若海、張彥清、葉文炳、真德秀13人為浦城理學代表人物,稱“浦城理學十三子”,在清嘉慶《新修浦城縣志》中,專列“理學”一篇,排在人物志之首,并在南浦書院設浦城理學十三子祠,以紀念瞻仰。
“三浦并臻·福滿浦城”文化展演活動現場(資料圖片) 看當今浦城,亦是人才輩出。在春節前夕舉辦的“三浦并臻·福滿浦城”文化展演活動現場,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原院長范迪安,中國工程院院士、福州大學校長吳明紅回到家鄉浦城,登臺為父老鄉親送上新春祝福,讓觀眾驚喜不已。 這些杰出的浦城之子,以他們一生業績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浦城兒女為國家的昌盛和家鄉的進步奉獻自己的聰明才智。 浦城深耕文化沃土 文化是什么?文化需要傳承。推陳出新,方能傳承發展。 浦城是中原入閩的重要走廊,經歷中華多元文化的激蕩。中原文明和閩文化在這里相融衍生,日積月累,浸潤傳承,逐漸形成了特有的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結晶成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作為中國唯一的“丹桂之鄉”,丹桂風俗文化為浦城所特有,一杯香甜濃醇的丹桂茶,表達了浦城人最誠摯的祝福;浦城剪紙俗稱“花樣”,風格兼容南北,浦城也因此獲評“中國民間藝術(剪紙)之鄉”;閩派古琴藝術自清道光年間形成,與浙派、蘇派、川派成為當時影響較大的“四大派”之一,閩派古琴藝術創始人祝鳳喈,字桐君,浦城人。近年來,浦城圍繞民間剪紙、閩派古琴、大口窯青白瓷等非遺文化主題,創新形式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提升群眾體驗非遺技藝參與度,積極開展文化惠民、戲曲進校園、非遺地方劇種文藝巡演等活動,惠及群眾10000余人次。
戲曲進校園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游園不值》中的名句至今為世人傳誦,其作者葉紹翁正來自浦城。浦城是中華詩詞之鄉,自南朝著名詩人江淹首開文風,1000多年來,浦城涌現出無數優秀詩人和優美雋永的詩詞歌賦。近年來,浦城持續擦亮“中華詩詞之鄉”文化名片,舉辦全國詩歌名家“夢筆生花·詩畫浦城”采風活動,出版《浦城詩詞讀本》《南浦詩錄》等“浦城詩詞叢書”,收集整理詩詞1.2萬篇(首)。 深耕文化沃土,必有繁花盛開。 去年,浦城美術館(范迪安美術館)作為全國縣域內面積最大、功能齊全的基層美術館建成開館,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得到各界一致好評。浦城縣充分發揮美術館的名家效應,積極搭建高水平學術交流平臺,與各地高校開展學術交流、校地合作,通過定期邀請美學藝術等領域的專家學者來浦授課,引流優質美術資源下沉基層,邀請中國美協主席范迪安等嘉賓開展藝術名家講堂活動及其他文化交流活動10余場。美術館建成以來,共接待各類團隊800余批,吸引各類文藝界人士3000人次駐足浦城鄉村開展采風活動,共創作了4300多張攝影作品、600多篇詩詞、500余幅畫作。 江河入海是為浦。在靠山面海、人杰地靈的福建,坐落著浦城、漳浦、霞浦三座名稱帶“浦”的歷史文化名城。去年10月,三地以“浦”為線,共同簽訂“三浦并臻”文化聯盟協議,以共建共贏為理念,努力實現陣地共建、平臺共享、人才共育、品牌共創。今年春節期間,浦城、漳浦、霞浦同時舉辦文藝匯演,三地百姓共聚盛宴,趕大集、嘗美食、賞非遺、品民俗,感受三地山海文化,共同奏響了文化繁榮、文旅融合的昂揚樂章。 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來閩考察時指出,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浦城全縣上下牢記囑托,立足區位優勢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堅持以文興城、以文潤城,持續將歷史人文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在賡續歷史文脈中,激活浦城文化生命力。(柳志勇 袁野)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