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鄉創業,挺好的!”
| 2024-02-26 10:00:40??來源:浦城新聞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故鄉,對游子而言,似乎有一種魔力。 春節剛過,浦城縣管厝鄉黨溪村“歸鄉人”陳斌便在靈芝菌包生產和養菌共富基地內忙碌了起來,“在外打拼了這么多年,最后還是想回家,為村里干點兒事。” 出生于1975年的陳斌,20多歲就到上海闖蕩,經營著一家從事機電設備安裝的企業。20多年過去,陳斌經營企業的業務、項目遍布全國,自己也在上海買了房。過去這二三十年,大城市發展很快,但家鄉面貌變化卻不大,這讓陳斌心里挺不是滋味的。2023年,回鄉探親時,他得知福建仙芝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正在尋求靈芝種植基地建設的合作伙伴,便決定回鄉創業。 “返鄉創業的想法其實一直都有,每次回來,都會看看有沒有合適的創業機會。”陳斌直言,“一方面,這些年上海諸多產業外移,給企業經營帶來了不少風險;另一方面,靈芝種植不僅有當地技術人員幫助,還有不少政策支持,讓我覺得這是個好時機。” “基地建設從去年國慶后開始,年底前21座養菌大棚以及生產車間、滅菌池等項目配套設施都完成了,15萬袋椴木培植靈芝菌棒全部入棚,進行高溫走菌絲……”陳斌說,各級黨委政府都非常支持我們“歸鄉人”,從項目審批到跟蹤服務,他們真是盡心盡力。 基地內,21座大棚接連成片,記者走進黑色塑料膜覆蓋下的養菌棚里,看到不少靈芝菌棒的表面,已覆蓋了一層厚厚的“白霜”。“種靈芝可是個精細活,從菌棒開始就得下功夫、花心思。”陳斌說,“菌棒走菌絲需要高溫,緊接著,就要進行翻堆透氣降溫,不然溫度過高燒壞菌棒,那下地后就長不出靈芝了。” 正說著,陳斌和村民又開始分批次將“發白”的靈芝菌棒進行翻堆、透氣,等著今年清明前后種下地。“我們生活在大城市里,感觸最深的就是大家對健康食品、綠色食品的關注。”陳斌對自己回鄉創業充滿信心,“健康產業大有可為,靈芝既是補品也能入藥,可以做成食品、飲品,而且種植靈芝的田基本上都是山壟田,靈芝種植后再輪作種兩年高端的有機水稻,可以有效減少土地撂荒。” 新的一年,陳斌計劃再將基地種植規模擴大些,并在此基礎上做好靈芝有機種植專利認證和推動有機種植稻米“仙芝稻”商標品牌的注冊。“我們成立了浦城縣裕豐農業專業合作社,通過合作社帶動農戶加入靈芝、農產品等種植中。”陳斌這兩天還忙著接待上海來的客戶,為下一步拓寬市場做好準備,也希望能招引新的投資項目落地村里,“投資項目能賺錢,當地農戶能受益,發展才能真正實現可持續。回鄉創業,挺好的!” 記者手記 眾所周知,埋頭做農業的時代已逐漸過去,而大部分“歸鄉人”的優勢,就在于有更開闊的視野、更強的學習能力、更明確的發展規劃……因此,“歸鄉人”在返鄉創業過程中,應更好地發揮自身優勢、挖掘自身資源,主動融入,以“干”得“助”,積極參與鄉村振興的各個方面。 黨委政府不能只停留在“講情懷”“打感情牌”,而是要真真切切從地方發展的實際出發,營造更好的“新鄉人”“歸鄉人”“原鄉人”創業氛圍,推動政策集成、要素集合、服務集中,落實好財政、金融、土地、人才等支持政策,真正讓他們回得來、留得下、做得好。 不久前,2024年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發布,其中明確指出,實施鄉村振興人才支持計劃,加大鄉村本土人才培養,有序引導城市各類專業技術人才下鄉服務,全面提高農民綜合素質。對于大多數有著振興人才“瓶頸”的村鎮而言,地方需要更好發揮基層各類組織作用,特別是通過發揮基層黨組織的引領作用,讓想干事、能干事的人聚起來、活起來、用起來。(吳建瓊)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