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立和踐行正確政績觀 以高質量統計服務高質量發展
| 2024-01-24 10:04:23??來源:福建日報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葉飛文 在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學思想、見行動,樹立正確的權力觀、政績觀、事業觀,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把堅持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樹立和踐行正確政績觀是確保統計數據真實準確和有效發揮統計職能作用的基礎與前提。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樹立和踐行正確政績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論述,堅定不移推進依法統計,牢牢守住統計數據質量生命線,為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提供高質量統計服務保障。 ◆深刻認識正確政績觀和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全面筑牢依法統計的思想根基 政績觀是關于政績的總體認識和根本觀點,直接反映領導干部從政的價值取向,是領導干部履職盡責、創造政績的思想基礎。理念是行動的先導,為政之道,首在政績觀。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黨員干部政績觀,作了一系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深刻闡明了“政績為誰而樹、樹什么樣的政績、靠什么樹政績”的重大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干事創業一定要樹立正確政績觀,做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求真務實、真抓實干。”“要牢固樹立正確政績觀,既要做讓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得實惠的實事,也要做為后人作鋪墊、打基礎、利長遠的好事,既要做顯功,也要做潛功,不計較個人功名,追求人民群眾的好口碑、歷史沉淀之后真正的評價。”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上首次提出“高質量發展”的表述,作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科學論斷;在黨的二十大上進一步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上述正確政績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樹立和踐行正確政績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意義和豐富內涵。高質量發展是能夠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更明確地說,高質量發展,就是經濟發展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推動高質量發展,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要任務。 統計數據真實準確是統計部門最重要的政績,搞準搞實數據是廣大統計工作者第一位的職責。我們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樹立和踐行正確政績觀,把“牢牢守住數據質量生命線”這一根本要求貫穿于統計工作的各方面全過程,切實把依法統計理念內化為統計工作的思維模式,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真實準確、扎實可靠的統計支撐。 ◆科學把握樹立正確政績觀和高質量發展的關系,始終堅守為國統計、為民調查的初心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要樹立正確政績觀,處理好穩和進、立和破、虛和實、標和本、近和遠的關系,堅持底線思維,強化風險意識,自覺把新發展理念貫穿到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這“五大關系”蘊含著豐富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意蘊,構成了正確政績觀的重要內涵,也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 一是把握好“穩”和“進”的關系,就是“既要促進量的合理增長,也要實現質的有效提升”。行穩方能致遠,“穩”首先要有量的合理增長,是基礎和前提;“進”要持續推動質的有效提升,是方向和目標。以進促穩,把“進”作為方向、目標和動力,在轉方式、調結構、提升質量、增進效益上積極進取,鞏固穩中向好的基礎,實現“質”與“量”的有機統一,是牢固樹立正確政績觀、引領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落腳點。要正確處理質量和速度的辯證關系,發展是第一要務,高質量發展首先要保證一定的經濟增速,必須以適度的增長為前提和基礎,同時必須牢記新時代的發展必須是高質量發展,要始終把發展質量擺在第一位,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在轉方式、調結構、提質量、增效益上積極進取,“進”就是要“量的合理增長”。 二是把握好“立”和“破”的關系,就是“既要善于建立新規,也要敢于打破成規”。在發展中解決矛盾和問題,先立后破,多做加法,先做加法,在穩的前提下再考慮減法,該立的要積極主動地立起來,該破的要在立的基礎上堅決地破,把握好時、度、效,在穩的總基調下,做好新舊模式之間的銜接和切換,避免出現盲目求快或“一刀切”的做法。因此,對于數據造假、唯GDP情結、功利主義、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等政績觀偏差的情況,我們要堅決地“破”;對于提升動力活力、提高質量效益、增強創新能力、保障改善民生、統籌發展安全等高質量發展舉措,我們要積極地“立”。我們要科學全面地把握經濟發展趨勢,既看到短期波動的“形”,更要看到長期發展的“勢”,只有統計數據真實準確,高質量發展才能堅如磐石、行穩致遠。 三是把握好“虛”和“實”的關系,就是“既要在戰略上布局,也要在關鍵處落子”。務虛就是要在戰略上謀劃,確定發展思路;務實就是要在關鍵處落子,將戰略思路實化、細化、具體化。推動高質量發展任務紛繁復雜、千頭萬緒,既要科學布局、又要精準落子。要樹牢契合新發展理念的政績觀,在實踐中做到戰略抓謀劃與戰術抓落實的有機銜接,變量變為質變、積小勝為大勝。我們要做實功、求實效,遵循客觀規律,實之又實、不務虛功、防范不實。統計工作就是要堅持實事求是,既不能虛報、多報,也不能少報、漏報。 四是把握好“標”和“本”的關系,就是“既要做到重點突破,也要堅持整體推進”。“治標”就要是重點突破,實現以點帶面,激發動力。“治本”就是堅持整體推進,實現統籌協調,把握大局。高質量發展是對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的、整體的、長期的總要求。因此,我們要提升政治定力、保持頭腦清醒、把握發展大勢,牢固樹立“既要治標,更重治本”的政績觀取向,在整體推進基礎上把握重點突破,以重點突破帶動整體發展提升,既突出抓好經濟這個重點,也要抓好政治、社會、文化、生態等各領域,推動形成各方面相互促進的高質量發展局面。 五是把握好“近”和“遠”的關系,就是“既要重視顯績,也要重視潛績”。樹立科學的政績觀,必須具備“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我們要正確處理近和遠、當前與長遠的關系,既立足當前、抓住當下、干字當頭,千方百計謀項目、抓發展,又著眼長遠、謀劃未來、統籌把握,多做打基礎、利長遠的事,嚴防形象工程、政績工程、做表面文章。要把握好“顯績”與“潛績”的內在聯系,踏踏實實、久久為功,“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努力創造無愧于黨、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時代的業績。 ◆樹牢實事求是依法統計的政績觀,著力涵養源潔流清、風清氣正的統計生態 統計數據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晴雨表”,是判斷宏觀經濟走勢、重大政策成效和高質量發展進程的客觀依據,在服務和保障高質量發展方面發揮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我們要深刻認識實事求是、依法統計、統必合規的重要性,確保統計數據源潔流清、統計生態風清氣正,有效服務高質量發展。 一要發揚“求實”的統計精神。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統計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中央相繼出臺《關于深化統計管理體制改革提高統計數據真實性的意見》《統計違紀違法責任人處分處理建議辦法》《防范和懲治統計造假弄虛作假督察工作規定》《關于更加有效發揮統計監督職能作用的意見》,充分彰顯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旗幟鮮明懲治統計造假、弄虛作假的堅強意志和堅定決心。各級黨政領導干部要自覺地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統計工作的決策部署上來,認真執行《福建省統計條例》,堅持依法統計、實事求是,既把“實事”弄清楚,又把“求是”搞透徹。 二要堅持“求真”的統計方法。統計工作的基礎在基層、短板在基層、重點在基層,要壓緊壓實防范和懲治統計造假、弄虛作假各方責任,持續推進基層統計工作規范化、制度化、科學化,持續加強對基層統計業務的培訓和指導,嚴把數據審核關,以福建省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為契機,摸清全省經濟家底,做到應統盡統、統必合規,確保普查數據真實準確、完整可信。 三要保持“求是”的統計作風。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經濟增長必須是實實在在和沒有水分的增長”。統計數據應該做經濟發展的一面鏡子,既照出美的一面,也不掩飾丑的一面。應該把目光放遠一點,把胸懷放寬一點,以對黨忠誠、對人民負責、對歷史負責的態度,實事求是做好統計工作。 我們要緊緊圍繞高質量發展這一主題,樹立和踐行正確政績觀,充分發揮統計在高質量發展中的重要綜合性基礎性作用,堅持實事求是,堅定不移推進依法統計,為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福建篇章提供堅實的統計支撐。 (作者為福建省統計局黨組書記、局長)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