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飛地經濟”推進新時代山海協作
| 2023-12-08 16:27:07??來源:福建日報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蓋軍靜 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鼓勵探索共建園區、飛地經濟等利益共享模式”。“飛地經濟”尊重市場力量形成內生經濟合力,通過打通雙方資源、要素、產業流通通道,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實現最大程度的民生福祉的全面性與全民性提升。從“山海協作”的實踐經驗來看,“飛地經濟”是促進山海利益共贏,實現共同富裕的互惠紐帶,是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有益踐行。 福建把山海協作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要抓手,制定山海協作共建產業園區規劃綱要,推動23個脫貧縣全部與較發達縣共建“飛地”園區。兩級兩帶三軸六灣區的空間發展布局加快形成,山海聯動、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發展格局加快構建。但是,在實踐過程中,我省“飛地經濟”仍存在發展的阻力因素。一是關于“飛地經濟”的省級戰略和政策機制有待健全。存在建設標準化基礎設施所需的大量土地和現實土地指標之間的抵牾,以及“飛出地”和“飛入地”的利益共享分成機制和公共服務分擔機制不完善等問題。二是“飛地”產業園創新驅動有待增強。多數雙方合作的領域集中在制造加工、生態旅游等方面,依托于山海雙方優勢資源的對口幫扶協作模式的潛能已在前期合作中逐漸減弱,特別是山海協作項目中擁有核心技術和較強市場競爭力的知名龍頭企業較少,科技創新能力不夠、特色產業不突出、后發力量不足問題突出。三是“飛地經濟”典型范式打造有待提升。在推進鄉村振興的背景下,通過山海雙方政府推動、政策驅動、項目拉動等方式打造了一批鄉村振興示范點,但聚焦山海協作的典型示范創建較少,個別地區在基礎工作未完善的情況下,用拔苗助長的方式來催生典型,處于基礎不牢的狀態。 山海協作工程要在多種形式的“飛地經濟”模式探索和實踐中,找到推動區域協調發展適配之徑,為實踐共同富裕注入新活力。 一是“飛地經濟”機制為協作效能護航。立足我省實際,借鑒鄰省先進經驗,省級層面研究出臺推進山海協作發展“飛地經濟”的指導意見,以現有產業園區和龍頭企業為載體,優化明確市級、縣級對口協作關系,制定補充耕地指標、用地指標分配、資金引入、稅收分成、項目管理、項目落地、人才流動、經濟指標核算等機制,以政府政策制度為引導,將飛地經濟區與國內市場聯動起來,“飛入地”與“飛出地”共同保障項目啟動和運行。 二是以“飛地”產業園賦能產業共融共建。一方面,全面統籌,系統推進。以兩大都市圈建設為“飛地經濟”提供有力支撐,發揮好福州都市圈和廈漳泉都市圈的輻射帶動和聯動發展優勢;以協同發展區建設搭建市域平臺,夯實閩東北、閩西南兩個協同區發展基礎。立足福州新區和平潭綜合實驗區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廈門打造高質量發展引領示范區,泉州建設21世紀“海絲名城”,莆田建設綠色高質量發展先行市,南平加快全方位綠色高質量發展,三明、龍巖建設閩西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建設三明海峽兩岸鄉村融合發展試驗區等地區的良好發展態勢,用好用足稅收、投資、用地、用海等支持政策,放大資源、區位和產業基礎方面優勢,把政策機遇、政策紅利轉化為發展動力。另一方面,錨定特色,科學規劃。聚焦發展沙縣小吃等特色富民產業,建設一批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加快培育有色金屬、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等產業,鼓勵發展稀土、石墨烯等新材料產業,打造一批特色優勢產業集群。依托特色優勢產業不斷壯大協作產業鏈,圍繞產業鏈,培育創新鏈,深度融合提升價值鏈,避免出現產業“同構化”,實現片區間互動互補,構建“特色園區承載+優勢產業專業化”發展新格局。 三是“科創飛地”助推建設高能級創新平臺。欠發達地區到發達地區建立“科創飛地”,變“引進來”為“飛出去”,孵化在“飛入地”,產業化在“飛出地”。一方面,技術研發,破解難題。“飛入地”發揮高層次人才、先進產能、管理經驗優勢,有效利用兩地協作的人才合作點、流動專家室等載體,匯聚創新創業高地和產業孵化平臺,實現科創要素與產業要素的對接,與“飛出地”的資源、政策有機融合,破解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關鍵核心技術難題。另一方面,科創成果,有效落地。“飛出地”及時將研發孵化成果推廣應用,突出發揮“飛出地”在創新成果轉化落地方面的重要作用,既發揮“飛出地”人才、區位優勢,又將“飛入地”的科技成果“溢出效應”精準放大,以“飛地”雙方的小循環助力全省經濟循環。 四是消除薄弱村,拓寬富民強村新路徑。要補齊山海地區薄弱村的短板,依托“飛地”模式夯實共同富裕基礎盤。一方面,“飛地抱團”,強村富民。欠發達地區中受地理位置和土地資源限制,資源相對匱乏、發展相對滯后的村集體,集中資金、土地等資源配置到結對的發達地區、城鎮、工業功能區、產業園區等區位條件較好的地方,建造或購置廠房、街面、商業用房,用于發展物業經濟、樓宇經濟等快速見效的項目,壯大“飛出地”的村集體經濟,探索以股份制形式投入到“飛入地”包含科創、金融、人才孵化、生態補償等平臺在內的產業園,促進農民增收,推進強村富民工程。另一方面,“問海借力”,示范引領。以鄉村振興為突破口,建好村級山海協作示范點,依托“消薄飛地”,將飛地紅利釋放到鄉村振興的農業、工業、文旅服務業等項目中,實現產業關聯暢通。 (作者為三明市委黨校副教授)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