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遵義會議精神中汲取智慧與力量
| 2023-08-04 16:26:47??來源:福建日報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宋建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遵義會議作為我們黨歷史上一次具有偉大轉折意義的重要會議,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堅持走獨立自主道路、堅定正確的政治路線和政策策略、建設堅強成熟的中央領導集體等方面,留下寶貴經驗和重要啟示。我們要運用好遵義會議歷史經驗,讓遵義會議精神永放光芒。”遵義會議精神是長征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實質是求索精神,主要內涵是堅定信念、實事求是、獨立自主、民主團結。遵義會議精神不僅蘊含著中國革命取得成功的豐富智慧,也為新時代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提供力量支持。傳承和弘揚遵義會議精神,需要把握四個關系。 一是把握方向與方法的關系。 方向第一位,方法第二位。方向正確,方法有效,才可以實現目標。方向不對,再好的方法,也是南轅北轍。遵義會議在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和長征初期遭受嚴重受挫的歷史關頭召開,是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開啟了黨獨立自主解決中國革命實際問題的新階段,在最危急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遵義會議最根本的是明確了正確方向,事實上確立了毛澤東在黨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開始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形成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 劉伯承同志在回憶錄中指出,遵義會議具有歷史轉折性意義,從那以后革命發展走上正確的道路。為什么同一支隊伍,遵義會議召開前后,會有不同的變化?主要原因在于領導核心與革命方向的把握。在政治方向與政治路線明確之后,就是解決“橋”與“船”的問題,也就是用什么方法讓我們從此岸到彼岸。遵義會議的鮮明特點是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確立黨中央的正確領導,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創造性地制定和實施符合中國革命特點的戰略策略。毛澤東同志把唯物辯證法運用到戰爭中,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研判敵我雙方情況,對攻與防、進與退、虛與實、真與假、快與慢進行了很好把握,能打則打,不能打則走,忽南忽北,聲東擊西,緊密銜接,環環相扣,出奇制勝,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做到“用兵真如神”。 馬克思指出,每個時代都會產生偉大的人物。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發生了深刻變化,說明了“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因此,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方向中,全黨只有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掌握蘊含其中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我們才能以正確的方法牢牢把握正確的方向,不斷走向新的勝利。 二是把握主觀與客觀的關系。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客觀決定主觀,主觀反映客觀。只有主客觀相統一,才能做到知行合一。毛澤東同志指揮的四渡赤水軍事計劃不是一開始就形成了,而是在打仗過程中根據客觀情況變化不斷調整完善。遵義會議之后,紅軍計劃從赤水北上,在瀘州、宜賓間渡過長江,但在土城遭遇川軍的頑強阻擊。由于情報有誤、輕敵和兵力分散等原因,戰役失利。紅軍果斷地調整進軍方向,一渡赤水西進,向川滇邊的云南扎西集中。當時遇到了云南軍隊的強大阻力,即決定循原路二渡赤水,回師黔北,集中主力進攻桐梓和婁山關以南的黔軍,乘勝奪取遵義,取得中央紅軍長征以來的最大勝利。后在茍壩經過激烈爭論,最終放棄在打鼓新場作戰,并成立了“新三人團”以便統一指揮。在攻打魯班場未能奏效的情況下,即撤出戰斗,大張聲勢三渡赤水,隨即隱蔽集結,派出小部隊向古藺開進,吸引敵軍西向,主力則以悄無聲息的神速動作四渡赤水,再入黔北。過河之后,中革軍委令紅九軍團偽裝主力,由馬鬃嶺佯攻長干山、楓香壩,吸引敵人北上,紅軍主力向南疾進,從鴨溪、白臘坎間十余里狹小空隙突破敵封鎖線南渡烏江,隨即佯攻貴陽和昆明,實則巧渡金沙江,跳出敵人40萬部隊的包圍圈。 毛澤東同志對戰爭客觀情況的主觀分析判斷,正如《實踐論》中指出,“認識從實踐始,經過實踐得到了理論的認識,還須再回到實踐去。認識的能動作用,不但表現于從感性的認識到理性的認識之能動的飛躍,更重要的還須表現于從理性的認識到革命的實踐這一個飛躍”。我們對實踐的認識必須經過兩次飛躍,第一次飛躍是從感性到理性,第二次飛躍是從理論回到實踐。新時代,我們要注重對主客觀關系的把握,通過充分的調查研究,讓主觀世界適應客觀世界的發展,在應對各種風險挑戰中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 三是把握信念與信心的關系。 信念是對事物發展規律理解而產生的判斷。信心則是對自己與他人的信任。信念是信心的源泉,信心是信念的表現,信念直接影響信心。遵義會議之后,紅軍在土城打響第一場戰役,敵我雙方在青杠坡激戰,我軍傷亡三千余人,損失慘重。那些在戰斗中犧牲的革命烈士,有的無姓名,包括來自哪里,都不知道。他們就是憑著一股信念不畏生死,勇往直前。跟隨部隊的女紅軍在艱苦的環境中信念堅定,在政治宣傳、救護收容、后勤運輸、前線作戰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表現出團結向上、積極樂觀、不怕犧牲的堅韌品質,展示民族興亡巾幗不讓須眉的精神氣概。還有由于各種緣故而留下來的像何木林那樣的老紅軍,以及顧全大局的紅九軍團指戰員,都以執著的信念作出應有的貢獻。特別是婁山關戰役中受傷的鐘赤兵經過三次截肢之后仍頑強地走完長征的事跡,讓我們感受到信仰和信念的力量。這就是一個共產黨員不屈不撓追求理想信念的真實寫照。 偉大的時代需要偉大的精神,偉大的事業也需要榜樣的力量。新時代,我們要以革命先賢為榜樣,堅定信念,滿懷信心,保持工作的熱情和韌勁,以滴水穿石的精神做好各項工作,久久為功,功到自然成。 四是把握總結與團結的關系。 毛澤東同志指出,總結與團結,是革命取得勝利的法寶。總結是前提基礎,團結是必然要求。遵義會議正是總結了革命失敗教訓,才回到正確的道路上。土城失利之后,紅軍在扎西會議上又進行了總結。“人們經過失敗之后,也就從失敗取得教訓,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適合于外界的規律性,人們就能變失敗為勝利,所謂‘失敗者成功之母’,‘吃一塹長一智’,就是這個道理。”只有通過深刻總結,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總結這種形式才可以循環往復以至無窮。總結的過程,既是集思廣益的過程,也是團結力量的過程。遵義會議是一次真正顧全大局、團結統一的會議,是黨團結統一的成功典范。正如遵義會議決議所指出的那樣:“全黨同志像一個人一樣團結在中央的周圍,為黨中央的總路線奮斗到底。”遵義會議之后,紅軍通過宣傳發動,做過細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出現不同意見時加強交流并形成共識,不斷加強內部團結,促進行動的協調一致。特別是遵循了群眾路線,密切聯系群眾,做到一切為了群眾,為了群眾一切。紅軍所到之處紀律嚴明,不僅對群眾秋毫無犯,而且給予群眾關心幫助,從而得到群眾的信任與擁護。在當地老百姓的支持下,通過制作“水馬”、搭建浮橋等解決了強渡烏江、四渡赤水難題。這是軍民魚水情的生動案例,也深刻說明只有依靠群眾才是破敵之策。此外,紅軍積極爭取進步人士的支持,建立廣泛的統一戰線,構建了大團結的局面。隱蔽戰線也發揮了不可缺失的作用,可以說如果沒有像錢壯飛那樣情報人員的配合支持,革命戰爭也很難取得勝利。因此,黨的根基在于人民,黨的血脈在于人民,黨的力量在于人民。我們要善于總結,善于團結,不斷開創工作新局面。 (作者為福建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福建江夏學院黨委書記)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