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文杰:逐夢千年窯火
| 2023-06-15 09:55:35??來源:浦城新聞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四年前,在縣里相關部門領導的帶領下,當我第一次踏進家鄉的大口窯遺址時,滿目殘缺的碎片,讓我既感震撼又深感遺憾。”近日,在位于浦城文化部落的熊文杰大口窯工作室,熊文杰回憶起返鄉的初衷。不可計數的青白瓷殘片,夯入村莊的土墻,嵌入腳下的土地,與村民的生產生活合而為一,可喜的是,這是大口窯青白瓷悠久文化的最好印證,也不免,為這千年窯火曾經的沉寂而辛酸落寞。 熊文杰口中的大口窯遺址,坐落于浦城縣水北街鎮黃碧村,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屬南宋至元瓷窯。窯址西距南浦溪約1千米,龍窯依山而建,堆積范圍東西長500米,南北寬100米,面積約5萬平方米,堆積層最厚的地方,約有6米,包含著大量的窯具和瓷器殘片。歷史上流傳此處曾有36座窯,以生產青白釉器為主,兼燒醬褐釉、釉下褐彩、黑釉、青釉以及少量綠釉器。曾經,大口窯瓷器不但可以滿足本地需求,還遠銷海外。大口窯青白瓷具有薄如紙、青如天、明如鏡、聲如磬。口沿與浮雕處露火石紅的特點,是寶貴的文化遺產,近年來,浦城縣高度重視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與發展,2022年,“浦城縣大口窯青白瓷制作技藝”,被列入福建省第七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創作中的熊文杰(受訪者供圖) “我與陶瓷結緣三十多年了,三十多年里,我學手藝做陶瓷,做出口貿易把中國陶瓷賣到世界各地,也遵循本心成為專注于產品創作與制作的設計師。”熊文杰說,他喜歡天馬行空的設計與制作,賦予作品新的藝術生命和文化內涵,也不給自己的創作設限,因為,在不同的環境、經歷、感悟中,創作出的作品也各有不同的風格。2014年,在經歷一場意外,歷經三次生死之后,獲得“重生”的他,對人生和處世有了新的體會與詮釋,歷時一年半創作出了“福抱”“福樂”“福佑”福星小沙彌系列作品。小沙彌雙眼微瞇,嘴唇微咧,衣紋線條流暢,做工精細考究,刻畫栩栩如生,將赤子童真展現得淋漓盡致。2020年,該系列作品先后被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永久收藏;2021年,被福建省博物院永久收藏。 “與大口窯邂逅的偶然際遇,如一顆石子般,在我的內心蕩開了一道‘返鄉’的漣漪。”熊文杰說,他深知,浦城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先民們更是因地制宜,依托南方多山地的地形特征,率先試水建造形態更高級的龍窯,讓印紋硬陶和原始瓷器燒造變成了現實。曾獲評200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貓耳山窯址群,可謂“龍窯之祖”。從陶到瓷,一代代的浦城工匠們傾注心血,獨具匠心的設計讓產于閩北山間的瓷器出山過海,將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當我把大口窯遺址的照片發到朋友圈的時候,引起了省內陶瓷界友人的廣泛關注,追夢大口窯的心也更加躁動了起來。”熊文杰說,隨后,當地政府官員滿滿的招商誠意,更是猶如一劑“催化劑”,讓他“返鄉”逐夢千年窯火的心思愈發強烈。 然而,返鄉,并非“說走就走”的旅行。面對人生的十字路口,他也在糾結中權衡。“我的師父吳志勇大師,當和他聊起返鄉這件事時,他說,浦城積淀著豐厚的歷史,這里的土壤不僅生你養你,更滋養著你,能為家鄉做一些貢獻,力所能及地反哺家鄉,也是一樁好事。”熊文杰說,師父的鼓勵,成為了他毅然選擇返鄉的強大動力。于是,他回到了浦城,積極參與到大口窯青白瓷文化的傳承、推廣之中,不僅幫助當地申請注冊商標保護知識產權,還廣泛開展非遺文化進校園、進社區等活動,在傳授技藝的同時,更把浦城窯火的歷史講給孩子們聽。“數千年前,浦城陶瓷就猶如一座大山,我的歸來只是一粒沙子,希望所有熱愛陶瓷的朋友們都能加入進來,相信無數沙子在一起,重塑一座大山一定不是夢。”熊文杰說。
陶藝非遺進校園(受訪者供圖) 今年4月,“熊文杰大口窯”工作室正式與群眾見面,這里,不僅是展示浦城大口窯青白瓷的窗口,開辦大口窯青白瓷非遺公益培訓的陣地,更是熊文杰回歸家鄉,逐夢大口窯千年窯火的嶄新起點。“接下來,我還想從陶瓷制作、直播銷售等方面著手,為推動當地陶瓷文化打造及陶瓷文化產業發展,貢獻自己微薄的力量,”熊文杰說,找回浦城大口窯青白瓷的“魂”,這是他歸來的使命與榮耀,他堅信,青山綠水青白瓷,大口窯,一直在前進。(邱春靜 袁野)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