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蕩在鄉野間的歌謠勞動
| 2023-04-03 15:53:37??來源:閩北日報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勞動歌謠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的專指勞動號子,以與勞動動作相配合的強烈聲音節奏和直接促進勞動的功用為其基本特征。廣義的包括在勞動中唱的歌﹐如草原牧歌﹑采茶歌等。 浦城的勞動歌謠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節奏歡快,韻律順暢,集中體現了浦城勞動人民的智慧,簡單來說,浦城的勞動歌謠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形式。 通過歌謠反映勞動的艱辛 如《討柴哥》: 討柴哥, 賣柴郎, 天光露水濕衣裳, 日吊(當午)汗水衣裳漿成幫(硬幣), 等柴擔到墟里賣, 汗水滴滴積成塘。 浦城話中,把砍柴叫做討柴。在液化灶尚未走進尋常百姓家的年代,作為山區縣的浦城來說,柴火無疑是百姓最為主要的燃料資源,雖然崇山峻嶺間,雜樹遍地、毛草叢生,但是,山路彎曲,陡坡險峻,要想將柴火順利砍下并搬運回家,絕對是需要出大力、流大汗的重體力活。這首歌謠通過通俗明了的語言表達,形象生動的事物比喻,唱出了勞動的艱辛。 再如《果子好吃樹難栽》: 山歌好唱口難開,白米好吃田難栽。 果子好吃樹難栽,鯉魚好吃網難開。 這首歌謠短小精悍,通過排比的形式唱出了生活的艱難。 通過歌謠展示勞動的技能 如《種植歌》: 挖山挖得深,種樹穩著增。 挖山挖得淺,等于一塊板。 種植泥分松,穿根又伸空。 這首歌謠簡單易懂,寫得是種樹的技巧。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時代發展到如今,社會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了每年的植樹節,這種植樹,從宏觀的社會定位來說,自然是為了保護植被,提倡植樹愛樹護樹,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與居住環境;而從小的角度來看,便是為了綠化美化的需要,隨著物質生活的豐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美的追求也有了不斷地提升。然而,在溫飽尚未解決的年代,人們的思想認識肯定不可能達到現今的高度,植樹,當然是一種勞動強度很大的謀生手段,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它的終極目的只不過是為了應生活之急、解生活之困。所以,樹種得好不好,成活率高不高,成長速度快不快,直接影響到人們的生存。如是,在長期的勞動實踐中,浦城人民總結出了一套種樹的技能,并將這套技能以歌謠的形式流傳了下來。 通過歌謠體現勞動的場景 如《五谷歌》: 正月點火放田旁,二月牽牛來耕田,三月清明放谷種,手拿鋤頭來作水,作起良田滿滿當。四月立夏好蒔田地,五月六月耘田草,耘的禾苗在長叢。七月禾子來吐碧,八月大禾月下黃,九月重陽吃新米,十月釀酒好娶親,十月東倉西庫填得倉倉滿,一年五谷得完成魯班郎造水碓。造成水碓舂斷谷,造起米扇扇糠,打起米篩篩斷谷,打起糠篩篩斷糠。早米解來做飯吃,禾米解來碓粉子。糯米解來好釀酒,吃得眾親百客喜非常。 這首歌謠可以稱得上是一曲全年勞動的進行曲,把勞動時間的安排、勞動程序的調配、勞動項目的落實描寫得井井有條而又饒有情趣。 當然除了以上幾種表現類型,浦城的勞動歌謠還有不少是反映其他方面內容和形式的。 比如,這首《對歌》就寫得灰諧而又辛酸: 日頭公公慢下山, 請這個長工真艱難, 一日三餐白米飯, 一碗咸肉擺中間。 日頭公公快下山, 我這個長工真難做, 一日三餐苞蘿飯, 一碗咸菜擺中間。 前半部分是地主的為難,后半部分則是長工的詠嘆,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讓人好難斷。舊社會,地主請長工干活,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作為雇用人員為己服務當然得計算勞動成本,所以,心中祈求太陽慢點下山,讓長工多些時間干活,也是理解的事情。不過,是不是三餐白米飯加咸肉,這就不好說了。從長工方面來講,希望太陽早點下山,盡快結束一天的勞作,也是人之常情。不過,是不是三餐苞蘿飯加咸菜,也是不好說的事。因為,吃一種米,長百樣人,同為地主為人處世各不相同;同為長工,人生態度也是各有取舍。 此外,在浦城歌謠中,還有若干首同名的《采茶歌》和《長工歌》,寫的也是風生水起、跌宕起伏。如有一首《采茶歌》其中一段是這樣寫的:“二月采茶茶發芽,姐妹雙雙去采茶,姐采多來妹采少,不論多少早回家。”姐妹情深躍然紙上。有一首《長工歌》其中一段是這樣寫的:“十月里來是交冬,東家滿倉我倉空,蓑衣斗笠交東家,一年到頭兩手空。”這種長工與地主的對立至少映射出舊中國一種較普遍的社會現象。(甘躍華)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