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城春節民俗
| 2023-01-28 14:51:38??來源:《浦城民俗》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今天小編帶您了解 浦城的歲時節日民俗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春節習俗,隨著時代的變更,增添了諸多新的內容,但更多的是承載著歷史文化的滋養。從農歷十二月初八至正月十五元宵節,春節習俗可分為三個環節:一是辭年,又叫辭舊歲;二是團年,特指除夕的家庭團聚;三是拜年,指各種形式的走親訪友活動。 “大人盼賺錢,小孩盼過年”“過年三天沒大小”這些流傳千年的俗語,是浦城人過年時歡度佳節的生動寫照。除舊迎新,對于任何人來說都是一年中的頭等大事,浦城人的過年程序是繁瑣復雜。尤其是在舊時的浦城,無論是有錢大戶還是貧窮人家,在過年這個特定的節日里,都要認認真真準備,山珍海味也罷,小魚小肉也罷,總要把年過得熱熱鬧鬧、紅紅火火。 農歷十二月,家家戶戶喜洋洋。過了臘八,各家各戶炒果子、蒸年糕、辦年貨、添新衣,忙得不亦樂乎;農歷廿三,擺供品,送灶神,祈求降福,保佑子孫;年關將近,在外游子紛紛踏上回鄉歸途,過年的氣氛在密集的人流中漸漸濃厚了起來。除夕前,掃塵除舊,張貼紅紙,新舊交替中迎接新年的到來。 除夕含有舊歲到次夕而除,明日即換新歲的意思。俗稱大年三十。除夕這天有許多禮儀: 貼春聯。貼春聯是古老的傳統,“春聯”一詞源于明初開始盛行,以紅紙書寫春聯的方式廣受百姓歡迎。到了除夕這天,家家戶戶門前都張貼春聯、迎春納福。 吃年夜飯,又稱為“圓歲”,是年節重要的節點。除夕一早,家家戶戶刀砧聲不絕,忙得不亦樂乎。象征著團團圓圓的“年夜飯”中必須有一道魚,寓意 “年年有余”,有的桌上會多擺一兩套碗筷,意為“添丁”。合家老幼,團團圍坐,笑語聲聲,其樂融融。 準備新年飯。按照浦城習俗,正月初一是不摸刀的。因此,在年夜飯之后,伴隨著聲聲爆竹,爐膛燃起熊熊灶火,勤勞能干的主婦們還得不辭辛勞,把正月初一的飯菜準備好。 悶年豬。炊事既畢,在灰爐中用暗火悶燒巨塊薪柴,余火能三四天不熄,取不斷煙火的吉征。這習俗認為是次年養豬易大,稱“悶年豬”,也叫“燒年豬”。 包壓歲錢。除夕夜,還有一個重要儀式,是小輩向長輩拜年,稱“辭歲”,此時家中長輩會拿出紅紙包好的新幣給未成家的晚輩分發壓歲錢,表達了長輩濃濃的關愛,更包含著對晚輩的祝福和期望。 守歲。宋時,“士庶之家,圍爐而坐,達旦不寐,謂之守歲”。如今,大多數家庭都會圍坐在一起看春節聯歡晚會守歲,在延續中國傳統習俗的同時,也豐富了精神文化生活。 封門。除夕之夜,家家戶戶選擇吉時放鞭炮關大門,稱為封門。 到來正月初一這天,浦城的民俗也相當豐富。 首先,是開門迎財神。初一凌晨,大人、小孩都穿上新衣服,家家戶戶搶先開大門放鞭炮,把吉星、財神引進家門。并說吉利話:“財星高照,新年發財”。 隨后,是早餐。這天早餐,全家老少都要喝金橘桂花茶,表示一年都清清吉吉。在浦城初一早餐是吃素食。早餐的素菜非常豐富,有豆腐一鍋,上面撒紅辣椒、青蔥,鍋里還有青菜、豆芽、冬筍、木耳等,寓意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初一這天,就除夕煮的“余飯”蒸熱取食,討個吉利語“有余”。食素食,也有戒殺生之意,其用意深遠。 正月初一早餐后,每家都要帶上年糕、紅燭、香紙、鞭炮到社公廟給社公拜年,社公是一個村莊的神主,每個村莊都有社公廟。大家齊聚社公廟感謝社公一年來對全村的關照,以求來年平安吉祥,財源廣進。正月初一拜社公以后,有些地方還有登高的習俗,爬得越高越好,寓意著這一年一帆風順,步步高升。 正月里最重要的活動,當屬拜年。從正月初一至十四,家家戶戶走訪長輩拜年,禮品一般為冰糖桂圓干,打成三角包,用葦桿捆綁,貼上紅紙。有的帶兒攜女到娘家父母長輩、兄嫂家拜年,長輩會給晚輩包紅包。客人臨回家時,主人一定會送上一對紅橘謂清吉。在路上,遇到熟悉的人,也要相互作揖拜年,互道“恭喜發財”。初七起,大人小孩開始走街串巷舞龍燈,家家戶戶喜氣洋洋地迎接龍燈進屋,祈愿龍燈帶來一年平安吉祥。 關于拜年,浦城還流傳著這樣兩首民諺:“兒輩連日拜新年,紅包裹著壓歲錢。懷中滿貯青果橘,何期墜落畫堂前。”“簇新衣服耀眼前,禮教依然未變遷。路上相逢互長揖,恭喜發財賀新年。” 值此新年到來之際 小編也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 大展宏“兔” 萬事順意~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