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質量發展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
| 2022-12-09 15:51:45??來源:福建日報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福建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實現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我們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本質要求,以高質量發展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形成全國上下競相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活力與動力。 ◆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高質量發展的“質”和“量”是相互統一的。“質”是指經濟發展效益、消耗水平、比較優勢等;“量”是指經濟發展規模、發展速度等。量的合理增長是質的有效提升的重要基礎,質的有效提升為量的合理增長提供重要動力。準確把握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成為推動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作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重大判斷,提質增效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任務,既要高度重視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又要高度重視經濟增長和社會事業發展相統一,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推進高質量發展奠定重要的物質基礎。 堅持高質量發展,實現量的合理增長。發展是硬道理,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中國經濟體量大,是全球最重要最具生機活力的經濟體,中國經濟GDP占全球比重已達18.5%,十年來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G7總和,超大規模市場總量是其他國家難以比擬的優勢。同時,我國也是一個人口大國和農業大國,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經濟發展不能唯GDP,但要保持穩定、合理的增長,把握好合理增長的“度”,如果不考慮市場需求及環境承載能力等因素,盲目擴大投資規模,不僅無助于高質量發展,也會出現產能過剩等困境。為此,量的合理增長必須是能夠促使經濟蛋糕不斷做大做強,促進經濟社會各領域協調發展。量的合理增長要為質的有效提升夯實基礎。當前,宏觀經濟減速壓力較大,需要更加重視量的合理增長。在宏觀政策方面,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的支持;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要協調聯動,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增強發展內生動力,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穩定;要繼續做好“六穩”“六保”工作,保就業保民生保市場主體,穩定宏觀經濟大盤,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保持社會大局穩定,為質的有效提升創造穩定的宏觀環境。量的合理增長要為結構優化提供發展動能。著力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加快產業轉型、數字化改造,激發“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發展活力,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疏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的淤點堵點,建設現代化生產體系、流通體系,形成內外聯通、安全高效的流通網絡,為質的有效提升夯實基礎。 堅持高質量發展,實現質的有效提升。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有無”問題降為次要矛盾,“好壞”問題上升為主要矛盾,表現為無效和低端供給過多,有效供給和中高端供給不足。因此,實現質的有效提升,要在發展效益、消耗水平、比較優勢等方面用力,更加注重綠色、循環、低碳、安全、高效和可持續,告別高耗能、高污染、高投入發展模式,實現高科技、高綠色、高產出的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質的有效提升是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高質量發展不再是單純“數量上的躍升”,而是有效率的、優質的經濟發展,包括勞動、土地、資本、資源等生產要素的投入產出效率和微觀主體的經濟效益的不斷提高,更加注重內涵發展模式,推動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優化組合,實現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推動經濟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轉變。質的有效提升要把握經濟發展規律。經濟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質的提升意味著發展模式的根本性變革,包括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新業態新模式的加速發展等,必須立足國情和國際環境變化,穩步推動深層次改革,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強化就業優先,提高經濟增長的就業帶動力。發揮資本作為生產要素的積極作用,正確認識和把握資本的特性,防止資本野蠻生長。正確認識“雙碳”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既要堅定不移加快推進,也必須建立在傳統能源逐步退出、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的基礎上,確保能源有效供給,推動產業結構綠色轉型。 ◆把“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落到實處 未來五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要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找準實施擴大內需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機結合點,增強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動力;要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要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著力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高質量發展。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應對新發展階段機遇和挑戰的戰略選擇,也是貫徹新發展理念、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大舉措。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繼續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通過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有效挖掘內需潛力,構建全國統一高效的大市場。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繼續發揮我國產業配套能力強、部分產業國際領先的優勢,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實施對外開放,推動全球和區域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布局,建立更為緊密的經濟合作關系。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維護多元穩定的國際經濟發展格局。 著力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高質量發展。現代化產業體系是一個有機整體,黨的二十大報告作出了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部署,強調要“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這既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現代化建設的戰略目標任務。推進三大產業聯動。在實體經濟和現代化產業體系中,制造業具有價值鏈長、關聯性強、帶動力大優勢,要強化制造業與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協同發展,形成以二產聯動一產、促進三產發展的機制。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鞏固優勢產業領先地位。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構建優質高效的服務業新體系。加快發展物聯網與數字經濟,做強做優做大數字經濟規模,促進數字經濟和現代產業深度融合,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催生產業發展新業態新模式,更好地服務現代產業體系高質量發展。 著力推動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高質量發展。進入新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對城鄉、區域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充分發揮各區域比較優勢,在合理分工基礎上實現城鄉融合、區域協調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深化城鄉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暢通城鄉要素流動,促進鄉村—鄉鎮—縣域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的重構與升級。協同推進鄉村振興、城鄉融合,加快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推動城鄉土地資源統籌整合和優化配置。堅持區域協調發展。深入實施區域重大發展戰略,扎實推動西部大開發、東北全面振興、中部地區加快崛起、東部地區加快推進現代化,形成更高水平和更高質量的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新格局,促進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東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健全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完善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各項舉措,以城市群、都市圈為依托,加快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格局,以要素的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帶動區域協調發展,形成主體功能明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 (執筆:福建社會科學院習近平經濟思想研究所研究員伍長南)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