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城:深耕細作一粒米 糧食安全扛在肩
| 2022-11-18 09:14:43??來源:浦城新聞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立冬過后,閩北山區寒意漸濃,但在“福建糧倉”浦城,卻處處呈現出一派火熱的豐收和耕種場面。在石陂鎮申明村再生稻示范片內,稻浪翻滾,收割機來回穿梭,糧農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在仙陽鎮陽墩村麒麟畈的萬畝良田里,農戶們在農技員的指導下,機播油菜或移栽幼苗,忙得不亦樂乎……
在農技員的指導下,村民在機播油菜和移栽幼苗 浦城農業資源豐富,農業生產條件優越,全縣耕地面積50.58萬畝,位列福建省第一,是全國商品糧基地縣、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中國好糧油示范縣,被列入創建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區。近年來,浦城縣緊緊繃住糧食安全這根弦,扛穩糧食安全重任,著力提升糧食生產能力,持續穩定做好糧食生產這篇大文章。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深入實施種振興行動,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和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近期,浦城縣掀起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熱潮,縣四套班子領導紛紛進機關、進農村、進社區、進園區、進企業宣講黨的二十大精神。他們將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與推動鄉村振興、扛穩糧食安全責任等工作結合起來,奮力推進浦城綠色高質量發展。
浦城糧食豐收 作為國家鄉村振興示范縣,浦城積極探索在保障糧食安全前提下,通過深耕細作“一粒米”,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浦城經驗”,打造可學習、可借鑒、可推廣的鄉村振興“浦城樣板”。浦城縣將始終堅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穩定糧食面積,提升基礎保障能力,增強科技支撐能力,打造“浦城大米”品牌。 藏糧于地,只有建好良田,才能守好糧食安全根基。今年,浦城縣投入近8000萬元,建設高標準農田4.57萬畝。截至目前,全縣已建成高標準農田39.45萬畝,占全縣耕地的78%。如何讓這些高標準農田發揮更大效益?浦城縣積極探索高標準農田項目建后移動管理工作模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辦法,確保管護工作扎實推進。項目建成后,及時移交給村、組,按照“誰受益誰管護”原則,通過村規民約、一地一策等方式落實管護責任,探索多種形式的項目管護措施;籌建“掌上農田”APP數字化管護監測系統,形成“天上看、地上查、網上管”的立體管護模式,打造巡田有效、護田有痕、管田有圖、考評有據的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數字化示范工程;積極鼓勵項目鄉鎮及村組干部帶領群眾投入到工程管護工作中去,對水渠清淤、閘口疏通、閘板保管、梯田埂修補、塘庫池管理等工作要主動參與維護,讓村民“既倡導,又參與”,充分發揮好建設項目的效用,真正讓高標準農田成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聚寶盆”。
▲蓮塘“浦稻天成種為先”,建設高標準農田 柳良金/攝(資料圖片)
“一品一碼”,建設數字化管理(資料圖片) 藏糧于技,糧食穩產豐收,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糧食產業作為浦城的主導產業之一,成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穩定渠道,也是當地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浦城縣注重在發展糧食產業過程中注入“科技力量”,全面深化“院企合作”,推進糧食生產“產學研”有效銜接,先后建設浦城米業產業研究院、福建浦城再生稻科技小院等平臺,實現科技成果的高效轉化。2021年,“謝華安院士專家團隊科技特派員工作站”成功篩選出福香占等適合浦城種植的優質稻品種。 糧穩則民安,食安即民福。作為產糧大縣,浦城將著力把浦城大米產業發展和品牌打造,作為推動綠色發展和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和有力抓手,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柳志勇 袁野 邱春靜)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