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心一點 清清吉吉
| 2022-11-14 10:32:00??來源:浦城新聞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摘選自劉軍的《丹心一點 清清吉吉》 自小聽外祖母唱山謠:“七月秋風起,八月依舊寒。”以往每年第一場秋寒,總于農歷8月中秋前后。這場來自北方的寒流,鄉人稱“凍木樨”。終年郁綠的木樨樹經此一“凍”,方被激醒,于一夜之間競相綻放,將秋天浸入沁人的桂花香里。 據考,桂花以四季桂為原始,依次銀桂、金桂,最后才培育出丹桂。丹者,赤也,丹桂花色橙紅,花多氣馨,乃桂中之最艷俏者。古代科舉,以“折桂”喻登科,以“丹桂紅”為狀元紅。宋人詞云: “花則一名,種分三色,嫩紅妖白嬌黃……幾多才子爭攀折。嫦娥道,三種深香,狀元紅是,黃為榜眼,白探花郎。”明代詩人張新詠丹桂:“金鳳飄處識天香、清影分明載魄光。莫向高枝輕易折,須知紅是狀元郎。”吾鄉北部崇山之中有折桂嶺,唐時邑人林藻攜弟逾嶺赴京會考,得中進士,于嶺上題詩:“曾向嶺頭題姓字,不穿楊葉不言歸。弟兄各折一枝桂,還向嶺頭聯影飛。” 吾鄉乃丹桂之鄉,植桂傳統歷代延續,至今號稱8萬畝,多作園林綠化樹。吾鄉之桂,乃名品“狀元紅”,地道鄉土樹種,每年秋天能開兩茬花,卻不結桂子。其樹圓密,花枝長,花繁色紅,香濃而馨,長葉深綠油亮,歷久能成巨木,今鄉間巷閭常見有老桂樹遺世。樟元山下臨江鎮有一棵千年“九龍桂”,一干九股,拔地撐天,相傳植于唐代。每年中秋前后到了花期,古桂紅艷滿樹,驚動四鄰八鄉,爭觀者潮動。九龍桂外有桂博園,植桂逾千棵,間有老樹,濟濟于一園,盛時郁香彌野。仙陽榮華山下亦有古桂園,移植老桂數百株,皆樹身古拙,葉濃花重。過去縣城里亦常見百年老桂,因城區歷年改造,舊貌翻新,老樹盡毀。近些年,主街五一三路兩邊人行道全部種上了丹桂,每年秋季花開,馥香滿城。 丹桂深受吾鄉人所珍,賞花觀樹在其次,最主要還是用來制木樨蜜。喝木樨茶是吾鄉特有習俗,敬木木樨茶,相當于藏人獻哈達,乃待客最高禮節。過年,家家戶戶都要備制木樨蜜。正月里客人來訪,主人會恭敬一杯紅艷香甜的木樨茶,道一聲“清清吉吉!”。講究的人家,年前還要漬制一罐糖金豆。金豆為蕓香科桔屬小灌,結小金桔如豆,鄉人稱金彈子。秋天金彈子黃熟時收下,以針挑出里面的種子,將果肉用糖腌漬封存。過年時給客人泡一杯木樨茶,再調入幾粒金彈子,桂香中滲出桔香,更能體現主人“清清吉吉”的美意。 早些年,還沒有全縣大種丹桂,桂樹多生于鄉間。秋天丹桂花開得最好時候,村人將谷席鋪于樹下,持竹桿將花打下,稱“打木樨”。村人收好花,自家留下過年用的,余下挑到城里去賣。鮮桂花以斗計量,一斗幾角錢。城里主婦買回桂花,由家中老太仔細挑撿干凈,撿出來的花朵顆粒飽滿,不留殘梗碎葉。挑撿桂花是耗時費神的活,半天下來,桂花終于撿好,老人吃力地移起身子,伸腰捶背搓眼睛。每年丹桂花開的那些日子,無論城里鄉間,許多人家門前都會坐一位婆婆,弓著背,戴著老花鏡,持一管鵝毛,埋頭簸箕上一朵一朵地挑撿桂花。她的一絡白發都快垂到花堆上了。 小時候,見過外祖母制木樨花蜜。是晚上,廚間點著油燈,灶膛的焰影映出外祖母瘦小的身形。鐵鍋里水沸了,熱氣蒸騰。灶臺上,白天撿好的木樨花盛了半篾籮,外祖母端起,嘩地潑入滾水,瞬間滿鍋飛花游紅。稍候,外祖母抓起笊籬,揮動三五下,沸水未平,滿鍋激走的小花已經重新歇回篾籮里,紅橙橙,肉晶晶,于氣霧中散發誘人的醇香。外祖母整套動作利落干凈,儼然有大將軍號令千軍萬馬的氣勢。待篾籮里熟花冷卻,外祖母將一包白砂糖抖開倒入,用筷子攪拌均勻,然后裝入一只圓口陶罐,封上牛皮紙,以一根麻線扎緊,最后放入櫥柜。新制的木樨花蜜尚有生味,得待它慢慢腌出釅性來。 大年三十晚上,外祖母陪我守歲。堂前的座鐘敲過十二下,屋外迎新年的鞭炮鋪天蓋地炸響。外祖母抱出圓口陶罐,端來一個白瓷盤,盤內一只白瓷杯,杯中一柄老銀勺,柄端嵌了一粒祖母綠。外祖母解開封口的麻繩,從陶罐里舀取一勺稠紅如油的木樨花蜜,置入瓷杯,沖半杯滾水,輕攪幾下,最后以雙手端給我,慈愛地道一聲:“清清吉吉!” 正月里,孩子手提一包冰糖,挨家挨戶給長輩們拜年。冰糖是不收的,但長輩一定要給孩子敬一杯木樨茶,以雙手端給,鄭重祝一句:“清清吉吉!” 清清吉吉,祝的是清平吉祥。吾鄉孩子,在長輩們的祝福聲中一年年長大。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寫過一首《紅木樨》:“月宮移向日宮栽,引的輕紅入面來。好向煙霞錄雨露,丹心一點為君開。”縱然詩里確有君臨天下之倨傲,我還是愿意將此“君”善解為君子。如此,一朵橙紅,一點丹心,香杯在手,清清吉吉。 外祖母已經辭世多年。大年三十晚上那一杯白瓷紅花,令我懷念一生。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