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奮力推進人民城市建設
| 2022-11-10 08:57:20??來源:福建日報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鄭傳芳 陳 偉 城市是國家建設的“火車頭”,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引擎”。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要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我們要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奮力推進新時代人民城市建設。 ◆人民城市建設的重要論述是長期探索的重要成果 自黨的七屆二中全會決定把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向城市后,隨著新中國的建立,我們黨開始高度重視城市建設,積極學習城市建設經驗,探索城市建設規律,破解城市建設難題,在舊社會的爛攤子上,建設起社會主義的新城市,展現了社會主義的優越性。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間,對城市建設和城市發展進行了認真規劃和部署,積累了豐富的城市建設經驗,為新時代人民城市建設重要論述形成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城市建設的許多深層次問題進行了深邃思考和艱辛探索,作出一系列關于人民城市建設的重要指示和部署。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上,提出“堅持人民城市為人民”,對新時代人民城市建設作出頂層設計和全面部署;2019年在上海考察時,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重要理念;2020年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七次會議上強調,“必須把生態和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統籌城市布局的經濟需要、生活需要、生態需要、安全需要”,同年在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上強調,“城市建設必須把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推進城市治理,根本目的是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21年在福建考察時強調,建設好管理好一座城市,要把菜籃子、人居環境、城市空間等工作放到重要位置切實抓好。習近平總書記還在大氣污染、交通擁堵、住房、醫療、生活環境、城市基礎設施等方面為各類“城市病”把過脈開過方,強調管理和治理城市要像繡花一樣精細,繡出城市品質,要樹立“全周期管理”意識,努力探索城市現代化治理新路子,讓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等。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再次強調:“提高城市規劃、建設、治理水平,加快轉變超大特大城市發展方式,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這些重要論述為新時代推進城市現代化建設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深刻領會和把握人民城市建設的基本原則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民城市建設的重要論述,深刻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城市、怎樣建設城市,城市建設依靠誰、為了誰等重大問題,形成了對推進人民城市建設的規律性認識。我們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把握好人民城市建設的基本原則和時代要求。 堅持黨對城市建設的全面領導。要強化黨建引領,健全黨在城市的基層組織體系,增強城市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培養懂城市、會管理、善治理的干部隊伍,為人民城市建設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證;要健全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城市建設工作格局,把黨的領導貫穿到城市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方方面面,體現到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等的各個環節,把黨的領導貫穿在城市社區的基層治理中。 堅持人民城市為人民的根本宗旨。要堅持城市建設的社會主義根本屬性,從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出發,把事關人民切身利益的事放在城市建設的突出位置,以更大力度為群眾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把人民需求滿不滿足、人民滿不滿意作為衡量城市建設和管理成效的重要標準;要調動和發揮人民的主人翁精神和聰明智慧,實現共建共治共享,以獲取源源不斷的動力和源泉。 堅持順應城市建設的客觀規律。要認清城市建設的地位和作用,抓住城市建設的關鍵環節,破解城市建設的難題,提升城市建設質量,實現經濟建設與城市發展相促進、人口增長與城市發展相匹配、城市規模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適應,以城帶鄉推動城鄉協調發展;發展現代化都市圈、打造高質量發展的城市群,注重發揮大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統籌空間、規模、產業三大結構,規劃、建設、管理三大環節,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動力,生產、生活、生態三大布局,以及政府、社會、市民三大主體,增強領導人民城市建設的能力,提升城市建設的科學性。 堅持城市建設的特色和傳承。要明確城市建設方向,合理布局城市空間,推動超大特大城市轉變發展方式,提升大中城市功能品質,增強小城市發展活力,實現大中小城市協調、特色發展;根據資源稟賦、要素條件和發展基礎,考慮城市的發展階段性,找準定位,形成符合實際、各具特色的發展模式;加強規劃和管控,在城市建設中延續城市文脈,體現文化積淀,保存歷史記憶,塑造城市精神,體現文化特色和韻味,守望好城市的精神家園。 ◆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城市發展道路 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中,我們要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科學指引,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城市發展道路,把現代化強國建設的目標落實到人民城市建設的具體實踐中來。 建設美麗城市。按照美麗中國建設的要求,統籌城市的生產、生活、生態,努力把城市建設成為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麗家園;推進產業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綠色建筑業,建設可再生能源體系;完善供給多元、租購并舉的住房體系,深化人居環境治理,提升對城市黑臭水體、垃圾的現代化處理能力,建設宜居城市;加大城市綠化美化力度,合理布點“口袋公園”“串珠公園”和休閑步道,持續推進綠色城市、森林城市、公園城市建設;加強對城市改造更新和建設的科學規劃,推進城市基礎設施現代化。 建設智慧城市。按照數字中國建設的要求,構建智慧城市框架體系,加快城市公共設施、基礎設施等智能化建設,滿足群眾對遠程辦公、遠程教育、遠程醫療、智慧交通、智慧社區等的需求,提高公共服務便捷化水平;推動城市企業數字化和智能化的轉型升級,依靠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賦能城市治理效能,實現從數字城市到智慧城市的更新迭代。 建設人文城市。按照文化強國建設的要求,增強文化自信,堅持文化驅動發展,提升城市持續發展能力;注重城市歷史文脈與紅色傳統的保護與傳承,留住城市地域、文化、建筑風格等“基因”,保存城市文化記憶、延續城市歷史的光榮傳統,塑造城市精神,引領城市特色發展,展現城市人文特色魅力;推動城市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方式和內容多元化,增強文化服務功能,提升城市文化生活品質;以創建文明城市為抓手,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弘揚傳統美德,實現城美、景美和心靈美的高度統一。 建設法治城市。按照法治中國建設的要求,健全城市建設的法律體系,嚴格執行城市規劃、建設、管理行政決策的法定程序;扎實推進依法行政、公正司法、自覺守法,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改革發展,化解城市各類矛盾;提高居民法治素養,以法治凝聚共識、規范治理,使法治成為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堅持法治與德治的緊密結合,建設文明城市和法治城市。 建設平安城市。按照更高水平平安中國建設的要求,統籌安全與發展,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堅持打黑除惡,及時防范和偵破各類刑事犯罪案件,確保人民安居樂業;加強基層社區治理,提高農業轉移人口融入城市水平,建設好和諧社區、文明單位;加強城市應急體系建設,健全安全運行保障機制,消除城市各類安全隱患,增強城市防災減災、防疫抗疫能力,提升防范和化解各種風險的能力和韌性,推進海綿城市、和諧城市、平安城市建設,讓城市成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幸福樂園。 (鄭傳芳為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首席專家、福建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陳偉為福建師大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