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現代化:文化之根與文明新生
| 2022-11-03 10:02:15??來源:福建日報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管 寧 劉小新 中國式現代化產生于中華文化沃土,以鮮明的中國特色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其本質要求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高質量發展,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這一論述,深刻闡明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政治屬性、制度特征,深刻揭示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與中華文明的內在聯系,深刻闡發了中國式現代化與西方現代化模式的差異及其在世界現代化進程與人類文明創造中的獨特價值與意義。 優秀傳統文化: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根基。 擁有悠久歷史傳統的中華文明能歷經千年而不衰,得益于中華民族深厚的歷史傳統與文明積淀,這決定了中國在世界現代化進程和當代人類文明發展中,必然要選擇一條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也必然會走出一條不同于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明發展道路。我們開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由中國歷史傳承和文化傳統決定的。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它所建構的現代文明,不僅包含社會主義因素,更包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從政治倫理視域看,當代中國制度文化內核之建構,離不開傳統文化精髓的滋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根植于傳統政治哲學思想基因之中。 作為中華民族優秀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之所以能在山河破碎、民生凋零的艱難竭蹶中,矢志不移地上下求索、追求真理,帶領中國人民不畏犧牲、浴血奮斗,既源于建黨之始的初心使命,也源于中國共產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文化理念源遠流長,底蘊深厚;“以天下為己任”“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家國情懷,經由千年歷史積淀而成為中華民族血脈中的優秀基因,成為一代又一代中華優秀兒女的精神標識,在今天也成為中國式現代化探索與發展的動力源泉。從使命宗旨視角看,以人民為中心,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訴求,源于深厚的傳統民本思想。《尚書·五子之歌》就提出“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思想,強調政在養民、民生為國家之根本,體現了敬德、重民的理想內核。《尚書·堯典》還提倡“百姓昭明,協和萬邦”思想,形成儒家對上下和睦、百姓安居樂業理想社會的追求。孔子文化的仁政思想中也包含著庶民、富民、教民主張。這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民本思想,為中國共產黨初心使命的確立和“以人民為中心”理念的形成,提供了寶貴思想資源,賦予現代化價值目標以濃厚的民族文化底色,也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形成奠定了堅實基礎。從生態文明角度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訴求,是對中國傳統生態思想的自覺運用。習近平同志指出,我們中華文明傳承五千多年,積淀了豐富的生態智慧。習近平同志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理念,既承繼了“觀乎天文,以察時變”的觀念,又賦予生態既是自然財富又是經濟財富的辯證新理念,體現出鮮明時代特征;同時著眼于人類未來生存空間的優化,提出地球生命共同體概念,體現出以系統觀念看待生態問題的新視角,并從全人類的宏大視野和科學治理角度出發,提出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形成世界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解決方案,彰顯了當代中國生態智慧嶄新的文化境界。 華夏文明智慧:中國式現代化的活力之源。 中國式現代化具有基于自己國情的鮮明特色,也是對中華文明價值理念和智慧的繼承與創新。中國式現代化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結果。悠久深厚的中華傳統文化,不僅滋養著當代價值觀,而且成為現行社會制度文化的內在智慧構成。 就政治理想而言,“仁義禮智信”不僅構成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也成為傳統社會穩定發展的價值理念支撐。“為萬世開太平”、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理念是古代社會的政治理想與處理國家關系的思維方式,這些精神文化傳統必然也融注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中。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所包孕的天下情懷,與“以和為貴”“和而不同”等傳統理念文脈相通,強調邦交正義、和諧共生、合作共贏,形成了處理國家之間關系的“和合”思想。改革開放是中國重啟現代化并成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關鍵一招,其中的開放思想就源于“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文化傳統。中國人還有“從善如流”的優良傳統,始終善于吸收來自其他民族無論是物質還是精神的優秀文明成果與智慧。 就革新意識而言,中華民族豐富深厚的革故鼎新思想,為當代中國改革創新提供了不竭的智慧源泉。《詩經·大雅·文王》中即有“周雖舊邦,其命惟新”的表述,儒家經典《禮記·大學》更進一步強調“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不斷創新思想。相關典籍也對此進行闡發與豐富:“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體現了鮮明的變革精神。《莊子·知北游》所言“澡雪而精神”,《禮記·儒行》所言“澡身而浴德”,以洗澡比喻精神洗禮、道德修煉,延伸至強調一種革新姿態、創新意識。 就思想智慧而言,中國古代整體論思想方法賦予現代化國家治理以智慧啟迪。整體思維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特征,它注重對事物性質、相互之間關系及其發展規律的整體把握。《莊子·天下》提出:“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闡明客觀事物具有整體性,整體之中又具有復雜的層次關系;《周易·說卦》提出“三才之道”,認為天地人之間存在普遍的聯系,應看作是一個整體,此后便有了“天人合一”觀念。面對改革開放這一系統工程,中國共產黨從最初強調兩個文明、兩手都要硬,到黨的十八大之后,不斷拓展而形成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豐富和完善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內涵。在當代人類生存發展大視野中,中國式現代化強調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與傳統文化中的天下情懷相呼應,彰顯了謀求大同的中華文化的時代境界。 人類文明新形態:中國式現代化的文明史意義。 中華文明作為一個五千年未曾中斷的文明,始終是一個連續發展的有機整體,中國式現代化是中華文明的現代延伸與發展。從世界文明史角度看,其意義十分重大。 其一,古老文明的當代延續。中華古代文明作為世界四大文明之一,不僅孕育出了儒家、道家等影響深遠的思想體系,而且將西域傳入的佛教漢化成為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構成,使儒釋道作為中華文明的精神主體,滋養和涵育著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農耕時代中華民族創造的燦爛文明,對世界產生過深遠影響,同時中華文明也在與世界的交往中吸收借鑒了其他民族文明,使自身的文明發展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領先于世界。中國式現代化成功實現了這一古老文明的現代轉化,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 其二,形成現代化新模式。近代以來,以古希臘文明為傳統的西方文明因成功實現了科技—工業文明的現代轉型而強勢崛起,引領了300多年來世界現代文明的發展。但中國傳統儒學所具有的內在否定、內在超越和自我更新的思想品格,在民族面臨生存危機的時刻,展現出開放性、包容性、融合性以及高度的涵化能力,使中華文化“具有非常突出的自我更新、自我修復和自我完善的內驅力”。中國式現代化開辟了一個不同于西方現代化的新模式,豐富了世界現代化發展的多樣性與可選擇性,為世界上發展中國家現代化道路提供了有益參考。 其三,世界文明格局的重構。中國式現代化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既是中華文明在新時代的生長點與當代表征,也重構了世界文明史的現實格局,成為人類文明史的新篇章。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選擇是我們取得巨大成就的前提,同時也是建構和形成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前提。這一現代化模式給世界提供了現代化的中國經驗和中國樣本,這標志著在現代化的多元模式中所呈現的中國式現代化,既體現著中國對現代化道路和模式的全新探索,又表明當代中國走出了一條區別于西方主導的現代化的新道路,不僅成為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實踐成果,而且改變了當代人類文明發展以西方文明為主導的格局,呈現出文明形態的多樣化發展態勢。 (作者為福建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