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樂橋與黃婆婆
| 2022-11-01 10:55:45??來源:閩北日報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浦城縣臨江鎮水西村臨江街,街道兩邊都是房子,走了100米左右,迎面的一堵墻,擋在街中央,中開一拱門,上書:“黃婆街”。再前走100多米,遠遠望去恰似綠洲里飄浮著的一座古堡神廟,飛檐翹角,雄偉壯觀。那其實是一座廊橋——豐樂橋。 深秋時節,筆者走進這座古樸廊橋,抬頭就看到“豐樂橋”三個遒勁的繁體楷書。據說,橋上經常演出木偶戲,村里的老人孩子看得津津有味。戲臺都是臨時搭的,在橋的當心間前方。尤其是遇上黃婆的生日(農歷六月十五),木偶戲要演三天。木偶戲是浦城民間戲班,叫傳子木偶戲,很有特色。 水西村豐樂橋,原名黃橋,位于臨江鎮水西村西側約200米處,據《續修浦城縣志》記載,橋始建于明朝,舊名黃橋,清嘉慶十四年(1809)重建,始改今名。全長18米,有橋屋5間,用柱36根,當心間六柱九檁,橋寬5.6米;次間、盡間四柱七檁,寬3.2米。穿斗式抬梁屋架,當心間高5.2米,其余高4.7米。此橋屋面很有變化,兩盡間各出一廊間,上作歇山屋面;當心間梁架升起屋面作懸山式清水脊,兩側山面又作兩道雨披,不僅實用而且生動。橋東北端引橋石階9級,西南端引橋石階21級。豐樂橋為簡支木梁橋,現地處田園,橋孔由圓木并排成梁,凈跨徑6.5米,圓木長約7.5米,尾徑約35厘米。橋堍為料石所砌,高約2.5米。 相傳臨江原只有一座鎮安橋,下游人丁稀少,房屋不多,見到的只是一片片肥沃的良田、桑園、麻地和果園,只有臨河的小山坡上住著一位頭發斑白的黃婆婆。黃婆婆為人淳樸善良,當看到人們在田里勞作或是路過,黃婆婆都會招呼大家歇腳、飲茶;遇上附近大人小孩偶患風寒暑熱等疾病,黃婆婆也會伸出救援之手,拿出祖傳的刮痧等技術幫人祛??;碰到窮人家娶不到媳婦的,她也會想盡辦法為人家牽線搭橋;還有一些鄰里糾紛、婆媳相爭等,都會找她評理,幫忙排解。黃婆婆做了好事從不要求別人回報,大家都喜歡與她為鄰,慢慢地,黃婆婆的房子周圍形成了一個村落。由于該村坐落在河邊,村民出行、耕作均要涉水,過河極不方便也不安全,黃婆婆看到這種情況也急在心里,便倡議募捐建造橋梁。這一想法得到了大家的認可,于是黃婆婆帶頭捐款捐物、籌集資金將橋建好,人們為了紀念黃婆婆的恩德,便將橋取名為“黃婆橋”。久而久之,人們認為黃婆橋叫得有點拗口,于是改叫為黃橋了。 橋下原是一條涓涓清流的小溪,每到春夏汛期,河水泛濫,河兩邊稻田常被淹沒,收成甚少。上個世紀70年代初,河的上游筑堤改道,河灘成為農田,后來這里慢慢變成一片豐產的良田,每當糧食豐收時,村民紛紛到廊橋燒香祭拜,感謝黃婆婆帶來好收成,如今就叫“豐樂橋”。(黃睦平 文/攝)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