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嶺鎮殿下村:支部領頭干 鄉村產業興
| 2022-10-21 17:15:14??來源:浦城新聞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黃昏時分,在“省級鄉村振興示范村”浦城縣富嶺鎮殿下村,原支書巫漢守和村黨支部書記張培建漫步在一片茂林修竹之間,他們腳下的這片山林,是“殿下村黨支部林”。而這“支部林”的故事,要從今年1月說起。 彼時,村里有80畝承包給個人的山場租約到期,回收后,村黨支部以“六要”群眾工作法為指導,針對山場的后續管理問題廣泛征求意見和建議,并多次召開會議深入探討研究,最終決定由村集體進行集體資源“回收”,村黨支部統一管理并掛牌“殿下村黨支部林”,通過種植杉樹及綠化樹等統一培育為經濟林。“有了黨支部的引領,既能減少村民矛盾,降低培育開支,還能增加村財收益。”張培建說,將來,“支部林”的收益,將用來完善村里基礎設施,改善村民居住環境。
殿下村一隅 “培建是個能干的人,當初把他找回來,找對人了!”這是老支書巫漢守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我們老了,干不了什么大事,村子要發展,得找能人來帶頭!”早在2012年,巫漢守就動了“找幫手”的心思,并將目標瞄準當時在外經商的張培建。在老支書和村民們的殷殷期盼中,2018年,張培建回到村里競選村主任,并“一肩挑”擔起引領鄉村發展的重任。
殿下村在村黨支部引領下盤活稻田 面對一個資源有限、村財有限、勞動力有限的小村莊,張培建深知,只有對有限的資源進行科學整合,才能“集中力量干大事”。“水稻、油茶是村里的傳統優勢產業,但過去都靠老經驗種植,難以形成規模化、品牌化發展,效益也就不高。”張培建說,村黨支部多次組織召開村民代表、小組長會議等討論決定,由村黨支部牽頭,實行“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盤活稻田、茶山及撂荒地,讓農民入股參與種植、管理。“當時,村集體集中流轉了3380畝土地,轉租給村里的三個農民專業合作社,村集體入股占比10%,由專業合作社統一經營,形成集中連片規模化發展。”張培建說,目前,村里的1500多畝優質大米,年產值約300余萬元,油茶產值可達100多萬元。“產業發展起來了,村民的就業機會也就多了。”張培建說,每年,各合作社支付村民工資總額約200余萬元。“沒想到我都74歲了,還能在家門口的合作社打工,每年能賺兩三萬元。”村民吳云松高興地說。 黨支部牽頭發展產業,形成了“支部領辦合作社”的雛形,為了讓產業行穩致遠,今年,殿下村黨支部發起成立浦城縣洋墩農業綜合開發專業合作社,將村里的資源再次進行優化重組。“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由黨支部書記擔任理事長,村兩委進入理事會和監事會,村集體以村經濟聯合社入社,村集體以土地、資金或其他固定資產入股,群眾以土地、資金、勞動力等入股。”富嶺鎮組織委員、東鄉聯村黨總支書記黃愛介紹說,目前,殿下村已有21名黨員,32名村民自愿加入到該合作社中。
殿下村完善的基礎設施——“初心亭” 插上黨旗的“支部林”,新枝新葉添新綠,支部領辦合作社,更是躍上層樓滿目新。為進一步發揮“省級鄉村振興示范村”的“頭雁效應”和“幫帶作用”,富嶺鎮黨委在鄉村振興示范帶上實施“跨村聯建”黨建新機制,將殿下村同周邊的瑞安村、小密村、東元村四個村整合成立東鄉聯村黨總支,積極探索“組織聯建凝聚合力促提升、產業聯營整合優勢促發展、制度聯抓共同劃策促創新、民生聯動互融互通促服務、鄉風聯治協同活動促治理”的“五聯五促”黨建新機制,聚焦解決鄉村規模小、空心化、發展不均衡等問題。據介紹,聯建村將以稻產業為核心,依托位于殿下村的浦城縣稻產業展示館,在殿下村和瑞安村打造精品糧食產業區和千畝水稻制種、種植示范區,并借助殿下村柑橘園科特派種植示范片、閩臺經濟合作產業園等,發展“觀光+采摘”特色產業,逐漸形成大村帶小村、強村帶弱村的聯動格局,帶動整體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邱春靜 袁野) |
相關閱讀:
- [10-12] 喜迎二十大 | 福建:綠色經濟 馭勢騰飛
- [10-11] 【每日一景】秋日的楓溪鄉
- [10-11] 浦城縣興浦路道路及街景提升改造工程有序推進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