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白瓷夫妻的“非遺”傳承路
| 2022-10-17 14:54:06??來源:浦城新聞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作者:程露露 我國宋朝時期,制瓷業非常發達,出現五大名窯——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隨著南宋建都臨安,經濟文化重心轉移,閩北的經濟文化也發展到了鼎盛時期。浦城人真德秀任職泉州知府后,把閩北瓷器外銷到福州、廈門、漳州等地,隨著商船入海出洋,進一步開拓了海外市場,其中就有我們浦城的大口窯瓷器。 大口窯遺址首次被發現于1958年南平專區文物普查隊文物調查期間,1961年5月10日經福建省人民委員會批準,列為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63年12月,福建省人民委員會立碑保護。現浦城大口窯址位于福建省浦城縣南部水北鄉大口村,民間相傳有窯爐36座,窯址臨近南浦溪。遺址范圍約5萬平方米,包含大量的支圈與匣缽、托座與瓷器殘片。在窯址西側暴露的一座窯基,坐東北朝西南,依山坡建筑,寬約2米,長約36米,屬龍窯結構,其地理位置得天獨厚,通江達海,離城十多公里,距南浦溪畔名鎮觀前碼頭僅0.5公里,標志著這里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陶瓷生產貿易要地。 大口窯生產的產品極少數素面,絕大部分有模印圖案。紋飾豐富多彩,題材主要有植物、人物、動物、八卦紋等,有些器物的足內印有文字,具有極大的歷史研究價值。 陳雪芳,女,1985年出生,漢族,是水北街鎮黃碧村大口窯人。她是大口窯村第五代傳承人,從小就跟奶奶梁桂英學做青白瓷,家里面還堆滿了她兒時的“作品”。 陳雪芳幼年時就深受太祖奶奶及奶奶影響,五歲開始學習書法、繪畫,剛出生抓周的時候第一件物品就是大口窯所制作出的硯滴,且一直珍藏至今。在這種氛圍下陳雪芳走上了藝術的道路,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后又在中央美術學院繼續進修油畫專業,深造后在廈門發展。在廈門遇到了喜愛泥塑的另一半李天保,兩人因藝術結緣,后因志同道合步入婚姻殿堂。 兩夫妻在廈門的十多年里,創辦了彩趣藝術教育培訓機構,事業的巔峰期,同時擁有3家連鎖店,僅一學期便有1500多位學員。在廈門的前幾年,每次夫妻倆回鄉都會感嘆大口窯這么好的藝術品無人傳承可惜了。在事業穩定的時候,陳雪芳對于發揚傳統技藝的想法越來越強烈,多次與丈夫提及大口窯的事宜,李天保也經不住陳雪芳的“誘惑”,終于答應一起回鄉發展大口窯青白瓷。 2016年底,夫妻倆將廈門經營紅火的3家培訓機構和廈門一套自購房出售,籌集了研究大口窯工作經費。2017年初,在家鄉十多年沒人住的老宅里正式開啟大口窯青白瓷鉆研工作。在老宅的一年期間,夫妻倆大量收集村里的大口窯老物件,并研究大量出土文物文獻。妻子陳雪芳擅長繪畫、雕刻;丈夫李天保從事泥塑工作十多年,在拉胚、塑形、上釉等工序上經驗豐富,與大口窯的制作工藝有所相近,讓他們在還原老物件的道路上得心應手。 2018年底,陳雪芳注冊成立浦城印象大口窯陶瓷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原本以為憑她多年對大口窯的認知了解,加上與丈夫潛心研究的一段時間,對大口窯有十足的把握,但老祖宗的制陶工藝沒那么簡單。在她自己定的目標時間內遠遠達不到想要的效果,陳雪芳不得又變賣了一套廈門房屋來支撐他們的“非遺”探索之路。 走在大口窯青白瓷的非遺傳承路上,夫妻倆付出了許多,他們曾經搖擺過、迷茫過,甚至萌生了放棄的念頭,但太奶奶的囑托,肩上的使命,始終激勵著他們在傳承路上前行的腳步。 一開始夫妻倆對于大口窯青白瓷還只是在仿制階段,但伴隨著研究的深入,結合新經濟發展和人們的需求,夫妻倆決定將文化與現代藝術相結合,創造自己的陶瓷產品。如《只此青綠款》、《丹桂系列》、《浦稻天成系列》以及陶瓷筷子、陶瓷娃娃等。 2019年12月,李天保、陳雪芳夫妻終于迎來所期望的認可,他們榮登浦城縣第二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承人名單。此份殊榮不僅為夫妻倆指明了非遺傳承路的方向標,也讓大口窯青白瓷邁上新臺階。 現今,陳雪芳夫妻倆作品在廈門市中山路、廈門市文化中心、外文圖書館、SM城市廣場等多處人流密集地舉行藝術家作品展達8次,聯展36次。陳雪芳陶瓷作品榮獲全國中華大家園金獎等多項大獎,代表作有《仿青白瓷荷葉罐》《仿大口窯青白瓷酒壺》《仿大口窯青白瓷脂粉盒》《仿大口窯青白瓷合碗》等。此外,作品選入鷹坑谷交流展館,并被多個紀念館收藏,甚至流播美國、日本、韓國及東南亞地區個人收藏。李天保的《仿大口窯合碗》《仿大口窯盤龍瓶》等陶瓷作品分別被北京、深圳、香港、臺灣等地區及日本、韓國、新加坡美國等多國收藏家收藏,作品曾選入廈門鷹坑谷、德安古堡等多個景區收藏展示。浦城大口窯青白瓷正散發出更多榮光!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