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聚焦:專家學者在南平研討科技特派員制度
| 2022-08-28 16:22:48??來源:光明日報、央視新聞 責任編輯: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28日 《光明日報》要聞版面 刊發報道 聚焦專家學者 在福建南平研討科技特派員制度 原文如下↓ 領著農民干,帶著農民賺 ——專家學者在福建南平研討科技特派員制度 光明日報記者 高建進
科技特派員制度發端于福建,是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時深入總結基層經驗、科學深化提升、大力倡導推動的一項重要的農村工作機制創新。今年是習近平同志署名文章《努力創新農村工作機制——福建省南平市向農村選派干部的調查與思考》在《求是》雜志刊發20周年。為更好地總結推廣科技特派員制度經驗,福建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26日在南平市舉辦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特派員制度重要論述理論研討會,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積極闡述探討。大家認為,20年來,科技特派員制度從地域探索提升到國家政策,是中國農村具有戰略性、方向性的一項重大制度創新。當前,要堅持放活機制,進一步創新科技特派員選認機制、服務機制、保障機制,促進廣大科技工作者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寫在農民錢袋子里。 “20多年來,南平市先后下派了10批10109人次科技特派員,實現了1631個行政村全覆蓋、一二三產業全覆蓋。”南平市委書記林瑞良認為,科技特派員制度助推了老區蘇區全面脫貧,促進了綠色經濟發展。他說,20多年來,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9.8%,增幅多年居全國全省前列。同時,一大批“科特派”和專家團隊積極投身“青山變金山”的探索創新,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走出了一條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共融”、協調并進的綠色發展新路子。 “1978年,中國農村改革,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極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它使農民有了責任和利益,但農村科技人員責任很難體現。”科技日報社原社長張景安表示,科技特派員制度激活了鄉村振興的內在動力,用市場機制把科技人才資源與農村和農民的資源進行互動創新,實現更新、更高、更深層次的優化組合,結成牢不可破的責權利共同體,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和永久的生命力。 福建省委黨校副校長劉大可教授表示,科技特派員制度促進了千千萬萬的農民增收致富,為加快農業高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化改造、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和鄉村振興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經過20多年來的探索實踐,它已經成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助推器’、農村科技進步的‘壓艙石’、促進生態建設的‘新動力’、黨群干群關系的‘連心橋’,進一步夯實了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基石?!?/span> 制度貴在實用,創新永無止境。專家們認為,科技特派員制度就本質來說,核心是科技,前提是特,關鍵是派。中國領導科學研究會副會長曾業松表示,面對新形勢新要求,當前,科技特派員制度要持續深化,要圍繞創新驅動發展和鄉村振興,進一步完善體制機制和政策環境,進一步發展壯大科技特派員隊伍,最大化地發揮制度創新的動能;要落實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方針,引導科技、資金、人才等城鄉資源向農業農村流動,把智能農業、數字農業等新的科研成果轉化為農業農村的生產力。 福建省科技廳廳長陳秋立提出,為了讓科技供給更加精準,防止脫離基層實際簡單“拉郎配”,科技特派員要創新選認機制,堅持適應基層、按需選認的市場化導向,由需求方與科技人員雙向自愿“選”,再由科技人員所在單位和基層結合推薦“派”,最后由科技行政部門通過科技特派員工作聯席會議備案“認”,確保選準人、選對人,選最需要的人,增強科技特派員“做給農民看,領著農民干,帶著農民賺”的自覺性、自愿性和自主性。 此外 央視新聞頻道 《新聞直播間》節目報道 南平市浦城縣 水稻迎來火熱豐收季 一起來看看↓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