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匡山
| 2022-08-01 10:47:00??來源:浦城新聞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近日,應好友相約,再到匡山。放眼望去,滿目皆綠,心曠神怡。 “綠色成就了八閩大地‘水庫、錢庫、糧庫’的源頭活水,綠色同樣讓百姓收獲著更深層次的幸福指數。” “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經。”“‘吃山’,要抓好林、茶、果。林業是‘一封就成林’……”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 許是剛閱讀了《閩山閩水物華新》一書的緣故,這些話語總易浮現在腦海中。 兩年前,我曾到這里,采寫過《“美麗匡山”催生了雙同村的“美麗經濟”》一文,回想當時的采訪,再看看眼前的美景,我想,雙同村不就是“靠山吃山唱山歌”的印證嗎? 說起匡山,浦城已是家喻戶曉。匡山又名匡山斗、天斗山,因山形似匡廬而得名,位于浦城縣富嶺鎮境內,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01座,眾多珍稀野生動植物藏于山中,生態環境得天獨厚;歷史名人劉伯溫、宋濂、章溢等曾隱居于此,文化底蘊深厚悠久;緊鄰國道322線和龍浦高速公路,與浙江省龍泉市接壤,交通條件通達便利……位于匡山腹地的雙同村,成了擁有“國家級森林公園”“全國文明村鎮”“全國十佳森林旅游示范區試點單位”“國家級生態村”等多個國家級“金字招牌”的老區美麗鄉村。 “地無三尺平,人無三分銀。”這句當地的順口溜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雙同村的真實寫照。聽說,以前雙同是個出了名的窮村,許多大齡男青年連媳婦都娶不到。當時,窮怕了的雙同人,只能大肆砍伐林木,家家戶戶都建起了炭窯,以賣炭為生。方圓幾十里的茂密樹林漸漸變成了一片片禿山,村后山的樹被砍完了,一下大雨,山上的泥石流直接沖到村民家門口。 “必須封山護林!”時任村護林員的李仕銀嗅到了危機。他帶頭先把自家五兄弟的炭窯全部砸掉,再挨家挨戶去做工作,帶著“不砍一棵樹,雙同也要致富!”的口號,終于使匡山的所有炭窯熄了火。 后來,雙同人開始籌集資金發展旅游,村民投工投勞拓寬了通往村子的公路,裝起了電話等通訊設施,打通了脫貧瓶頸。他們還建起了上下山步游道、匡山賓館、涼亭、游客接待中心等設施,為景區的后續旅游產業發展奠定了基礎。21世紀初,雙同村果斷將匡山及周邊3.1萬畝林地列為國家生態公益林進行保護建設。匡山,又重新披上了厚厚的綠裝。 2017年,浦城縣委、縣政府將匡山景區作為全縣旅游開發的破題之作,按照4A級標準打造匡山綜合旅游景區。先后投資約1.62億元建設游客服務中心、停車場、景區聯絡線等基礎設施,同時還對景區內環村游覽步道、村內建筑及民宿、梯田景觀、匡山主景區等進行升級改造。不少村民建起了“森林人家”,開起了家庭飯店,加上出售自產的酸棗糕、楊梅酒、蜂蜜等土特產。他們給自己算了算賬,這收入遠比燒炭強多了。 再上匡山,我還是喜歡它的綠!(柳志勇)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