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與“錦工石壁”
| 2022-07-25 11:23:43??來源:浦城新聞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距離浦城城關東南端十幾公里的“錦工石壁”,與理學大家朱熹頗有淵源,這就是當地流傳甚廣的“南浦八景”之一。它從上世紀70年代末起,突然在附近河道筑壩的機器轟鳴中、在開山炸石中失去了影蹤,從人們的視線中一度消失了,一些文史愛好者到周邊地域遍訪未果。直到2019年7月,在一場洪水肆虐過后,有村民驚訝地發現,在水位下降的大石溪拐彎處矗立的石壁上,鑿刻著“錦工”二字,隱約透著一種歷史的滄桑和古樸。 聞訊趕到現場的文博工作人員,會同朱子文化研究會的有關專家,對字體的真偽進行了認真辨識和考究,一致認為是朱熹的真跡無疑,但對“錦工”的含義存有不同的理解。有人假以朱熹興之所至,取“錦繡山河、鬼斧神工”的首尾兩字贊美大石溪的春景,此論粗略一聽,好像言之有理,但經仔細推敲,未免牽強附會、自以為是。持另一種審慎觀點的人士,引經據典,認為“錦工”是特指景色錦繡精致,其中“工”是“精致”的意思,這種說辭似乎更能讓人信服。 站立在遺跡前靜默無聲,流經身旁的溪水拍擊著岸邊的礁石,不時濺起水花。而在數百年前,即宋淳熙三年(1176年)的陽春三月,已屆中年的朱熹由學生兼助手的蔡元定陪同,經浦城到婺源展墓,從水路乘船,行經大石溪,映入眼簾的是繁花似錦、翠華重疊的一派景象……令人疑惑的是,朱熹的題字是何人出資又于何時鑿刻,史書上并無片言只語。 所幸的是,歷經悠悠歲月的變遷,曾被泥沙和垃圾掩埋的“錦工石壁”重見天日,用手撫摸“錦工”字跡凹凸感強,清晰可辨。抬眼望去,大石溪水依然奔流不息,但石壁周圍的環境與當年朱熹泛舟溪上已大為不同。不遠處的上游河道筑有長86米、高7米的重力壩,既能引水灌溉浦潭等3個行政村5000多畝良田,又可以裝機發電解決村民照明問題。 集理學之大成的文化巨人朱熹,一生交游廣泛,尋訪過許多名山大川,他與浦城的交集和緣分并未中斷。作為朱熹的私淑弟子——浦城仙陽人士真德秀,以其編著的《大學衍義》進呈當時的最高統治者,苦心孤詣地為其逐句講解,使淪為“偽學”的理學最終確立了正統地位,可謂功莫大焉。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