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荷花別樣紅
| 2022-07-11 09:39:01??來源:閩北日報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夏日,正是賞荷花的好季節。“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南宋詩人楊萬里的一句詩,道盡了荷花的清麗與嬌羞。七月夏正濃,在閩北各地的荷塘,荷花已經悄然綻放。此時,去到一處荷塘,或欣賞“菡萏仙子”在荷塘中綻放的容顏;或棲息在塘邊,品上一味蓮子羹;或泛舟塘中,體會“誤入藕花深處”的趣味。荷塘的每一種“打開方式”,都能收獲別樣的驚喜。 花樣賞荷 記錄盛夏光與影 “五夫的荷花,很有意境。”最近,攝影師小白曬出了一組漢服“私房照”,只見照片中的年輕女子身穿一襲淺綠色的漢服,將頭發盤成發髻,戴著長長的流蘇,在荷塘邊或沉思、或舉扇。近年來,漢服攝影頗為流行,夏季的荷塘,無疑是漢服攝影最佳的外景之一。 “在熹街蓮里民宿,一睜開眼就可以看見荷塘,還可以自己撐竹排,體驗感非常好。”在五夫鎮旅游的游客金九說,此次來五夫鎮旅游,她正打算預約一位攝影師,在荷塘邊留下一組獨特的漢服戶外寫真。 穿著漢服在荷塘邊扮做“荷花仙子”,是賞荷行程中別有趣味的一項安排,而在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人們更愿意選擇離家較近的短途旅游,希望在城市周邊就能看到美景,放松心情。這樣一來,選擇一處靜謐的賞荷地,親近自然,是“大勢所趨”。 在政和縣外屯鄉,荷塘中建有長長的木棧道,漫步在橋上,人從橋上過,如在花中行,吱吱呀呀的木板聲與清新的荷花香交織,在賞荷的同時,人也化作了風景的一部分。 在松溪縣茶平鄉劉屯村,80多畝的荷塘邊,也有長廊可供游人行走,滿塘的荷花在陽光下競相綻放,抬眼望去,眼里心里都被這幅絕美的風景占滿了。 在順昌縣洋口鎮,這里賞荷別有“童趣”,在荷塘邊,能看到水榭、風車、木屋,有不少家長帶著孩子來到這里游玩,隨手抓拍,都是一幅絕佳的天然童趣圖。 而在浦城縣際嶺村的鄉村荷塘里,嬌艷的荷花在歷史文化的古韻中悄然綻放,如果手持著一只荷葉,迎著晨光與微風,再背上一只可愛的小背包,用手機定格下此刻畫面,便可制作出一張極具宮崎駿風格的“漫畫街拍”。 在部分鄉鎮的賞荷點,如果剛好遇到當地村民采摘蓮蓬,還可以選擇乘著小舟穿梭在荷花間,與荷花來一次“零距離接觸”。小舟行經處,水面波光粼粼,荷花擋去了頭頂燥熱的太陽氣息,水面上吹來的風也變得清涼,蓮葉隨風搖曳,此時,心中的燥熱散去,只余縷縷荷花清香,想必,這也能成為一次獨特的賞荷經歷。 (李思敏) 人文賞荷 擁抱歷史“一瓣香” “紅白蓮花共一塘,兩般顏色一般香。宮娥梳洗爭先后,半是濃妝半淡妝。”這是朱熹筆下的荷花:白蓮清新、紅蓮嫵媚。 理學宗師朱熹與閩北“琴書五十載”的淵源,為后人留下了用之不竭的文化遺存。武夷山市五夫鎮地處武夷山市東南部,原名五夫里,始于晉代中期,迄今1700余年。這里不僅是“白蓮之鄉”,還有“鄒魯淵源”之稱,是朱熹的故鄉,朱子理學的形成地,朱熹在此從師就學長達40余年,留下了興賢書院、朱子巷、紫陽樓等珍貴的歷史遺跡。景仰朱熹的人們,在漫漫夏日,可以到五夫鎮去看一看。 時值荷花盛放的季節,在五夫鎮的萬畝荷塘,荷花已是千姿百態、絢麗多彩,碧綠的荷葉映著湛藍的天空,朵朵荷花嬌俏綻放,塘邊高大的朱子像靜默站立,無聲地看著來往的游人。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正映照著朱子高潔的品性。 近年來,五夫鎮在鄉村振興中把發展特色農業和旅游產業結合起來,大面積種植荷花,有效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在打造田園觀光小火車項目的同時,也為五夫鄉村旅游又增添了幾分趣味性。乘坐著觀光小火車,荷葉觸手可及,在密密的荷葉之間,能看到許許多多形態各異的荷花,飽滿的花苞向著天空盡情生長、微微綻放的花朵格外惹人憐愛、被雨水敲打的荷花略有凋零之姿。這些處于每種階段的荷花,正如朱子思想在五夫“綻放”的過程。 五夫,是朱子一生最主要居住地和從事學術文化活動的地方。朱子在此勤讀《四書》,刻苦求學,考中進士,成家立業,著書講學。朱子在五夫度過50個春秋,他在五夫接受了學術功底深厚“五夫三先生”正規的中華文化經典教育。而朱子理學思想也在這里萌芽、發展、成熟、傳播。 回望歷史,當夏季來臨,花、亭、池相依,倒影成趣,在堅持著作的困難時刻,也許,這一池荷花,能陪伴著朱子度過無數個苦思的夜晚。而來自全國各地的求學學子對知識的渴望、對老師的尊重,伴著美麗的花影,也能化作朱子一生中難以忘懷的感動。“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正是朱子最真實的內心寫照。 800余年后,朱子文化在閩北歷久彌新、發揚光大,而他曾經居住過的五夫鎮以萬畝荷塘,回饋給那些尋訪朱子文化的旅人們最美的風景,荷花、追憶;欣賞、思考,是今人對一代理學宗師最好的紀念。 (李思敏) 鄉村賞荷 “金蓮”拓寬致富路 盛夏時節,萬物并秀。走進建陽區漳墩鎮竹口村,映入眼簾的是一望無際的“綠色海洋”,在蓮花池中,數十名農戶忙著摘蓮蓬、除雜草,微風拂過,蓮葉翻滾,飄來陣陣花香,一幅產業興旺、鄉村秀美的生態畫卷盡收眼底。 “我們村人口基數小,常年在家的只有400多人,且多為青壯年,白蓮具有采摘期長、產量多、利用率高的特點,因此我們決定推廣白蓮種植。”據竹口村黨支部書記余彩虹介紹,竹口村是革命老區基點村,同時也是省級生態村。土壤有機質含量高的自然環境特點,讓竹口村擁有了得天獨厚的白蓮種植環境。 每年6月份,荷塘的荷花次第盛放,扮靚美麗鄉村,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觀賞。到了7至8月份,荷花凋謝,迎來蓮子豐收季,新鮮清甜的蓮子經過加工制作后,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銷售方式端上市民的餐桌。 “今年蟲害少,蓮子喜獲豐收,新鮮蓮子可以賣到25元/斤左右,通芯后品質好的干蓮子可以賣到40元/斤左右。”采蓮蓬的農戶開心地說道。 竹口村充分利用荷花的觀賞性發展特色鄉村旅游,通過蓮子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和品質,積極拓寬增收致富渠道,帶動更多農戶在家門口就業,實現蓮子產業的風景和“錢景”共贏。同時結合“四房共治”項目,將白蓮與墻體彩繪相融合,勃勃生氣躍然墻上,既展示了“蓮”文化,又提升了鄉村面貌。 “白蓮產業種植正是我們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試點項目之一,我們將加大文旅融合經濟發展模式,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漳墩鎮人大主席團梅水和介紹道,目前漳墩鎮種植白蓮面積3400余畝,主要分布在漳墩村、竹口村、堆后民族村、陳元民族村等地,年產值約2000萬元。 一顆小小蓮子只是一個起點。當前,建陽區漳墩鎮緊緊圍繞“茶湯小鎮、生態畬鄉、綠色發展、大美漳墩”的發展新思路,持續推進“一村一品”建設,立足農業資源稟賦,精耕竹口白蓮、鳳凰錐栗、漳墩白茶等一批特色產業,將農業“厚家底”變為發展“新優勢”。 無獨有偶,白蓮也是建陽區崇雒鄉特色農產品之一,全鄉種植面積達2400畝,產值近2000萬元。近年來,崇雒鄉采取“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積極種植白蓮,通過土地流轉、務工等方式帶動村集體經濟和村民增收,為鄉村振興賦能。 在閩北,白蓮、紅蓮化身“金蓮”的現象比比皆是,7月盛放的荷花讓鄉村變得更加美麗,成為振興鄉村、發展旅游的亮點之一,而這種“物美價廉”的“美麗經濟”很快就能讓當地村民得到實在的收益。周末來臨,不妨讓我們走出家門,去各地看看“顏值”與“實力”兼備的荷花,品嘗最新鮮的蓮子。(暨運暉)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