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城“福”文化
| 2022-05-27 10:27:14??來源:縣文物保護技術中心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福”是中華民族吉祥文化中最突出的祈愿用語,祈福是炎黃子孫最原始,最普通的精神活動之一。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華夏兒女千古不變的追求目標就是“造福”和“享福”。 “福”文化,既承載著滄海桑田的歷史沉淀,也承載著勞動人民的勤勞和睿智。在中華五千年文化中,漢字“福”字使用頻率很高。古往今來,人們對人生福祉,家庭康寧,社會安定,有過很多的夢想和概括,其中影響最久遠,最廣泛的“五福”,最早見于儒家經典《書經·洪范》。“福”文化經過漫長的提煉和升華,演化為“福、祿、壽、喜、財”,凡有人們生活的地方,必有“五福”之風俗,因此,“福”文化成了世界文明的文化遺產之一。
水北街鎮上山橋村蘭坑自然村“集福橋”
忠信鎮坑尾村的“福清山古道” 浦城縣的“福”文化,從館藏文物到不可移動文物,從民間習俗到鄉間地名都有體現,尤其在古建筑磚雕、石雕、木雕物件中,“五蝠(福)臨門,蝠(福)從天降,蝠(福)在眼前”等紋飾圖案較為常見。
富嶺鎮山路王氏宗祠的大殿花窗雕刻“福”紋
蓮塘鎮西巖村新蘭自然村新清庵“蝙蝠”窗花
明銀鳳冠(公安移交)
民國“福”星塑像(縣博物館舊藏) 浦城縣現有登記在冊的文物點中,名稱帶“福”的文物點有6處,分別為仙陽鎮仙南村的“福秧壟遺址”、水北街鎮上山橋村蘭坑自然村“集福橋”、富嶺鎮上橋村花橋自然村村頭“福隆橋”、楓溪鄉岱后村北面岱后溪上“福安橋”、楓溪鄉黃壇村外村自然村新橋頭溪上“福壽橋”、忠信鎮坑尾村的“福清山古道”。木雕構件中有富嶺鎮山路王氏宗祠的大殿花窗雕刻“福”紋、蓮塘鎮西巖村新蘭自然村新清庵“蝙蝠”窗花。石雕構件有蓮塘鎮官橋村“福”字石雕;裝飾方面有濠村鄉溪口村中村自然村劉氏宅第影壁“福”字紋和楓溪鄉岱后村三將軍廟照壁“福”字紋裝飾。
清青花“福”字紋盤(公安移交)
清“福”字紋玉佩(省上撥交)
宋青釉“福”字紋雙耳瓶(盤亭宋墓出土) 館藏文物有雕刻“福”紋的玉佩、“福”星塑像、福壽瓶等可移動文物。(楊軍) |
相關閱讀:
- [05-27] 科特派助力茶產業提質增效
- [05-26] 開展秸稈綜合利用技術培訓 促進農業產業綠色發展
- [05-26] 浦城縣召開全縣駐村第一書記座談會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