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鴿島上的“比薩斜塔”——萬壽塔
| 2022-04-13 15:24:33??來源:閩北日報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萬壽塔,位于延平區樟湖鎮東部的白鴿島上,因舊時塔旁還有一座萬壽寺,所以當地人又將寺與塔連稱為“塔寺”。 陽光下的延平湖碧波萬頃,環繞著白鴿島,島上的古塔掩映在湖光山色之間。若逢西漸夕暉,遠遠地投映在島的四周,給萬壽塔身披上一件金色霞光的外衣,這樣的風光與杭州西湖之畔未倒前的“雷峰塔”頗有相似之點。萬壽塔在樟湖人心目中擁有重要地位,因為它是閩江兩岸留存至今的古代地標性建筑,十分罕見。 萬壽塔修建于明代,據《南平市志·文物》載:“位于樟湖鎮下坂、溪口交界的小山上,為石構樓閣式、七層、八角空心石塔,16.3米,塔基周長16米。外部雕飾精美而塔內石件粗糙,有石臺階。”1989年被列為縣級保護單位。 在延平區存數不多的古建石塔中,因東西雙塔離城不遠而為人熟識。萬壽塔因處離城百里之外的遠郊,到訪人少,所以不顯山不露水。 萬壽塔是一座臨江而建的空心塔,游人可以順著塔內的石梯盤旋而上,攀登到七層之高,膽大者穿過門洞,沿著突出的石檐小心移步,如壁虎貼墻般慢慢地繞塔身一周。也可以選擇倚坐于門洞,仰望晴空萬里、白云悠悠,俯瞰閩江如練、湖水盈盈。 萬壽塔很“神奇”。且不說塔門旁側分列著力士守門金剛,威風凜凜、栩栩如生;也不說塔身刻著各種各樣的佛教浮雕,籠罩著一種幽遠神秘的氣息;單是說那塔頂上失卻的“寶蓋”,便能給人無限的遐想。 傳說,當年工匠們準備安放塔頂“寶葫蘆”時,突然一陣怪風刮來,天昏地暗、飛沙走石。等到風停時,卻不見了“寶葫蘆”,人們分頭四處尋找,都無功而返。后來,在太平鎮楊厝村的田中發現了“寶葫蘆”。人們無法相信這重達千斤的石雕“寶葫蘆”竟“飛”到幾十里外,卻搬動不得。 萬壽塔的“神奇”,還體現在古代工匠對力學的嫻熟運用。眾所周知,意大利人伽利略在比薩大學任教期間(1589—1591年),曾當著其他大學講師、哲學家及全體科學家的面,從比薩塔頂反復做實驗加以證明重力,這就是驚動一時的“比薩斜塔鐵球實驗”。其實,萬壽塔也暗藏著一個物理力學原理:塔內石梯,自下而上輔設著一根根長條形青石板砌在塔壁,其一頭截面形成石塔外觀墻體的一部分,另一頭留在塔內懸空成了石階,呈現向心半徑式、螺旋式上升,直達頂層,它們的端點正好落在塔基臺面的圓心上,受力均衡而保塔身不倒。這種建筑看起來極為簡樸,但細想起來不禁嘆服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才華,為了節省石料,他們在極為狹小的空間里,將力學原理運用到近乎完美。 不過,當年參建的巧匠們如何費盡心機,將石塔設計掌控得天衣無縫,把石塔修建得堅固牢靠,終究抵擋不住桑海滄田、山川換形。20世紀90年代,閩江筑壩,水口電站建成,洄水抵近白鴿島,受湖水抬升的影響,塔身所在地土質變得松軟,萬壽塔發生了微微傾斜,或許在將來的某一天,萬壽塔有可能成了比薩斜塔的“姐妹塔”。 這種擔憂并不是杞人憂天。當年,杭州百姓相信塔磚能鎮妖除厄,紛紛將塔磚拿回家,最終導致塔的倒塌。2002年,地處杭州西湖風景區南岸夕照山之上的雷峰塔已重修待客,卻難以恢復當年面貌。 比薩斜塔,曾作為比薩大教堂的鐘樓而興建,可是從建造初期就開始偏離了正確位置,再加上無法預料和避免的地面下沉累積效應的結果,幾個世紀來便麻煩不斷,引人爭論不休。1838年,塔身偏離“自然姿勢”已有5米多,留給人們搖搖欲墜的感覺。進入20世紀以來,修復者們花費大量金錢和精力持續糾正傾斜角,才止住傾斜趨勢。 過去,萬壽塔見證著小鎮的風雨和變遷,也看到了它的崛起和繁華。如今,白鴿島旅游區已在開發之中,萬壽塔也得到搶救性保護,固基礎、糾偏差,相信在未來,萬壽塔依舊能維系著樟湖人集體的鄉愁,寄寓著當地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胡鳳俤 陳學安)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