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中華民族的魂,中華民族的根
| 2022-04-08 09:13:12??來源: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作者:葛劍雄 幾千年前,中華大地形成了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良渚文化、紅山文化、馬家窯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等眾多的文明雛形,考古學家將此形象地比喻為滿天星斗。其中,能延續并發展成為中華文明主體的都集中在黃河中下游地區,這絕不是偶然。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黃河中下游地區絕大部分屬于黃土高原和黃土沖積平原,地形平坦,土壤疏松,大多為稀樹草原地貌,是早期農業開發極其有利的條件。在尚未擁有金屬農具的條件下,先民用簡單的石器、木器就能完成荒地開墾、土地平整、松土、播種、覆土、除草、排水、收獲等。 黃土高原和黃土沖積平原地處北溫帶,總體上適合人類的生活、生產和生存。五千年前,這一帶的氣候正經歷一個溫暖期,三千年前后有過一個短暫的寒冷期,然后又重新進入溫暖期,直到公元前1世紀才轉入持續的寒冷。因此在五千多年前,這一帶氣候溫暖,降水充沛,農作物能獲得更多熱量和水分,物種豐富,成為當時東亞大陸最適宜的成片農業區。 這片當時北半球面積最大的宜農土地,足以滿足不斷擴大的農業生產和持續增長的人口的需要。這片土地中間沒有太大的地理障礙,函谷關、太行山以東更是連成一片的大平原。黃河及其支流、獨立入海的河流、與河流相通的湖泊,形成天然的水上交通網。交通便利,人流、物流和行政管理的成本較低。這樣的地理環境,使一些杰出人物萌發統一的理念,逐步形成大一統觀念,并由政治家付諸現實。“中國”的概念由此產生。 中華文明的起源和早期發展階段呈現多元格局,并在長期交流互動中相互促進、取長補短、兼收并蓄,最終融匯凝聚出以二里頭文化為代表的文明核心,開啟了夏商周三代文明。黃河文明是早期中華文明的核心和基礎,黃河中下游地區是中華文明的搖籃,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魂 中國歷史上的統一時期,政治中心都在黃河流域(包括歷史時期黃河改道形成的流域)。宋代以前,全國的經濟中心和大多數區域經濟中心都處于黃河流域。春秋戰國時的黃河流域是文化最發達的地區。齊魯地區是儒家文化的中心,儒家學說的創始人孔子是魯國曲阜(今山東曲阜市)人,他曾周游列國,晚年回到曲阜,致力于儒家典籍的整理和教學,他的眾多學生主要來自魯、衛、齊、宋等國,主要傳承人孟子、曾子等也都在這一帶。戰國時百家爭鳴,幾種主要學派的創始人和主要傳播地區也集中在黃河流域。墨子(墨翟),道家的創始人老子,道家學派代表人物楊朱、宋钘、尹文、田駢,莊子,從道家分化出來的法家慎到,戰國中期產生的黃老學派,法家商鞅,荀子(荀況),法家韓非等,以及其他各家的代表人物,都不出黃河流域的范圍。 秦漢時代,黃河中游已是名副其實的全國政治中心,其影響遠及亞洲腹地。黃河下游是全國的經濟中心,是最主要的農業區、手工業區和商業區,黃河流域的優勢地位由于政治中心的存在而有所加強。兩漢時期見于記載的各類知識分子、各種書籍、各個學派、官方選拔的博士和孝廉等的分布,絕大多數跨黃河流域,“關東出相,關西出將”的說法反映了當時人才分布高度集中的實際狀況。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