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領導人民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
| 2022-02-10 10:12:03??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馬建堂 趙昌文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黨領導人民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黨領導人民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這一重要論斷凝練概括了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是中華民族自信自立自強、致力于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豪邁宣示。 深刻領會人類文明新形態的豐富內涵 中國共產黨是在踐行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中,帶領人民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百年來,我們黨始終胸懷遠大理想、心系人民幸福和民族復興、關懷人類前途命運,使黨和國家事業同全人類的進步事業緊密相聯。這種強烈的使命感和歷史主動精神,推動黨不斷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積極學習借鑒一切人類文明先進成果,帶領人民艱苦奮斗,創造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成功走出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在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上取得了豐碩成果。 在物質文明上,在黨的領導下,我國用幾十年時間走完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推動世界經濟格局深度調整,推動世界力量對比出現“東升西降”的變化。我們創造的物質文明,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為導向、以獨立自主為重要原則、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物質文明。它避免了一些國家發展中出現的階層、地區、宗教之間的劇烈沖突,避免了一些發展中國家遇到的“中等收入陷阱”、依附性陷阱。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強調社會主義生產目的是使我國供給能力更好滿足廣大人民日益增長、不斷升級和個性化的物質文化和生態環境需要,指導我們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在政治文明上,我們黨領導人民積極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健全全面、廣泛、有機銜接的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構建多樣、暢通、有序的民主渠道,豐富民主形式,從各層次各領域擴大人民有序政治參與,使各方面制度和國家治理更好體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益、激發人民創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我們黨帶領人民創造的政治文明形態,避免了西方金錢政治、黨派紛爭、政治極化、議而不決、短期行為的弊端,保證人民依法通過多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擁有最廣泛最真實的民主權利,人民歷史主體地位得到充分尊重和彰顯。 在精神文明上,我們黨不斷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繼承發揚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構筑起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在廣闊的中華大地上,中國人民自信自立自強,全社會凝聚力和向心力極大提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傳承中華文化,絕不是簡單復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證取舍、推陳出新”。在黨的領導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獲得傳承弘揚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我們黨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注重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根鑄魂,廣泛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形成了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 在社會文明上,我們黨著眼于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安居樂業,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建設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使社會既充滿活力又擁有良好秩序;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加強社會建設,盡力而為、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續用力,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