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
| 2021-11-10 11:31:11??來源:《求是》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深刻把握我國協同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三方面舉措。作為COP15東道國,習近平主席宣布:中國將率先出資15億元人民幣,成立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支持發展中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事業;正式設立第一批5個國家公園;出臺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應對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兩者密不可分、相輔相成。有效應對氣候變化,可以減緩全球升溫,降低由于極端天氣增多、氣象及自然災害頻發帶來的生態系統退化和物種滅絕風險。加強生態系統保護修復,遏制生物多樣性喪失,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也有助于從整體上改善環境質量、增加碳匯功能、減緩氣候變化,增強適應氣候變化能力。這三方面務實而有力度的舉措,展示了我國同國際社會一道推動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邁上新臺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的雄心與行動,將有力引導各方調動更多資源、采取務實舉措,共同建設清潔美麗的世界。 二、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取得歷史性成就 我國作為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將生物多樣性保護上升為國家戰略,成立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家委員會,建立國家生物安全工作協調機制,秉持生態文明理念,堅持保護優先、綠色發展,形成政府主導、全民參與,多邊治理、合作共贏的機制,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不斷取得新成效,為應對全球生物多樣性挑戰作出新貢獻。 生態系統持續修復,野生動植物種群數量持續增加。實施系列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我國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連續30年保持“雙增長”。2004年以來,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積連續3個監測期(每5年一個監測期)實現“雙縮減”。2000—2017年全球新增的綠化面積中,我國貢獻比例約25%,居世界首位。2016—2020年期間,累計整治修復岸線1200公里,濱海濕地2.3萬公頃。積極推動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立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近萬處,約占陸域國土面積的18%,90%的陸地生態系統類型和71%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得到有效保護。初步劃定的全國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不低于陸域國土面積25%,劃定35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野生動物棲息地空間不斷拓展。在經濟最繁榮的長江經濟帶實施長江十年禁漁計劃,全力恢復長江生物多樣性。系統實施瀕危物種拯救工程,多種瀕危野生動植物得到保護和恢復,大熊貓、朱鹮、亞洲象、藏羚羊等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種群實現恢復性增長。 政策法規不斷健全,保護能力和水平顯著提升。發布并實施《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1—2030年),頒布和修訂森林法、草原法、漁業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環境保護法、海洋環境保護法、種子法、長江保護法等20多部生物多樣性相關的法律法規,出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修訂調整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名錄。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組織開展全國生物多樣性調查與評估,建立完善生物多樣性監測觀測網絡,完善生物多樣性調查、觀測和評估等相關技術和標準體系。深入實施生態保護補償制度,2016—2020年,中央財政安排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資金3524億元,為平衡生態保護地區和生態受益地區之間的利益關系發揮了重要作用。對破壞生態系統、物種和生物遺傳資源的行為“零容忍”,將非法侵占自然保護區、圍湖占湖、毀壞濕地等行為納入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范疇,連續5年開展“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實施跨部門、跨區域和跨國聯合執法行動,5000多個重點問題得到整改。不斷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教育,政府加強引導、企業積極行動、公眾廣泛參與的行動體系基本形成。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