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滋養 閩味有戲
| 2021-11-09 09:43:08??來源:福建日報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湯湯水水、酸酸甜甜、黏黏糊糊”,這是閩菜留給外地人的第一印象,也是閩菜的精髓所在。 作為中國八大菜系之一,閩菜的骨架由中原漢族文化和本土閩越族文化架構而成,是在粵菜和浙菜養分基礎上綻放開來的異葉奇葩,以香和味見長,形成清鮮、醇和、湯路廣泛的獨特風格。 “在全國各地菜系的參照系中,八閩大地的飲食更像一幀揮灑飄逸、精巧淡雅的水墨畫。”在福建省文學院近日主辦的“閩味兒與美食文化”作品分享會上,《福建文學》資深編輯、作家沉洲帶廣大書友走近閩菜大觀園。 一口閩菜一口鄉愁 傳統美食是文化的載體,濃濃的鄉愁就藏在對美食的獨特回憶中。 沉洲是土生土長的福建人,從小吃著閩菜長大,有極品也有家常,對閩菜的熱愛深入骨髓,并引以為豪。 分享會現場,沉洲津津有味地暢談小時候看外婆和舅舅處理各種食材的方法,有醉蟹生、酸甜菜等。講到福州話常用的歇后語“鼎邊糊——一炆就熟”,他滿懷深情地說:“兒時做夏(福州人過立夏稱為‘做夏’),各家炆好鼎邊糊,不單自家人吃,鄉親鄰里還會互相贈送,共同品嘗,就像鼎邊糊一樣,越炆越熟,彼此間的情感得以聯絡,平時有點小矛盾也借此修復。金厝邊銀鄉里,這就是閩都人傳統美德的物化體現。” 紅糟入饌是閩菜區別于其他菜系識別標志之一,沉洲稱其為福州這座城市的味覺密碼。 在聚春園,淡糟螺片成為閩菜里著名的刀工菜之一。沉洲衷心希望別具一格的閩都紅糟菜,能繼續紅彤彤地火下去,吸引更多省內外、世界各地的同胞回到家鄉,于在地美食里一解鄉愁。 “臺灣的菜肴很多是從閩地傳過去的,只有回到故鄉,才能吃到純正、地道的飲食。比如客家擂茶、福州醉糟雞,還有風味小吃鼎邊糊、烰礪餅等等。”沉洲說。 湯里的文化力量 唱戲的腔,廚師的湯。“一位閩菜大師告訴我,聚春園后廚每天要備好幾種湯,站在熱鼎前心里才踏實。什么菜用什么湯,一菜一湯,百湯百味。”沉洲說,閩都人請客布菜素有“喝湯重情”的習慣,所謂喝湯的人才有情有義。 湯是閩菜的精髓,廚師尤其講究調湯。但凡需要加水烹制的菜肴都以有滋有味的湯替之,無湯不行。傳統閩都宴席有“六炒四湯”菜譜,湯菜數量占到四成。湯菜在閩菜占有重要地位,品種多而考究,是以此區別于其他菜系的明顯標志之一。 閩都菜重湯,湯路廣泛。有些湯菜并不一定多么美味,但承載民俗訴求,有強大的文化力量。 沉洲舉例說,肉燕因為加了鴨蛋變成太平燕,閩都方言里,蛋的叫法還是古語的“卵”,鴨卵諧音壓浪、壓亂。閩地山多田少,地處河口,自古以捕魚、航運為生,漂洋過海下南洋討生活者也多,行船江河大海把浪壓下去,生活里便除去各種亂,諸事太平。燕與宴音同,端上桌就成了出入平安、吉祥喜慶的太平宴。美好心愿寄托于飲食文化之中,閩都話里便有了無燕不成宴、無燕不成年這一類流行的說法。 用散文講述“味道的靈魂” 正宗閩菜,強調食材來源地道。佛跳墻里的海參、瑤柱、花膠、花菇等一干物品,依照傳統要求都有嚴格的產地選擇。比如,“雞湯汆海蚌”的蚌,得來自福州漳港;“淡糟香螺片”的香螺,必須生長于長樂沿海;紅糟則非要閩侯、古田出品的才能讓大廚心里踏實。 可惜有一些食材,比如野生黃瓜魚,已難尋蹤跡;香螺也已接近珍稀,現在只能用次一級的紅螺替代。提到這些,沉洲心情沉重,“不能讓飲食這一國粹在我們這一代人手里遺失”。 “如果不能很好地保護食材資源,美食就無從談起。比如,武夷巖茶要用武夷山的山泉水泡,才能彰顯巖骨茶香的韻味。”他認為,人工養殖的黃瓜魚,一旦水深達不到它生長的野生環境,就形不成它獨有的蒜瓣肉;福鼎芋也只有用傳統種植方式在山前這一片土地種植,才能特別酥松香。 今年9月,沉洲用心打磨出的散文隨筆集《閩味兒》由三聯書店出版,以帶有泥土氣息的文字打動人心。在書中,他寫的不是閩菜的美食地圖和圖譜,是閩菜文化,是味道的靈魂和剪不斷的鄉愁記憶,以及對中華飲食未來發展的一些擔憂。 閩菜烹飪技藝,如何綿延下去?“我們必須尊重自然規律,種植、養殖有機、綠色的食材。如果食材繼續被低端的高產農業綁架,在飲食源頭變味,我們跟古人就無法同桌談滋論味。”沉洲深有感觸地說。(福建日報記者 樹紅霞)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