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更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
| 2021-10-20 09:55:22??來源: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作者:趙建國 王凈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這一論述為“十四五”時期我國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折射了我們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正是基于此,“十四五”規劃綱要將社會保障體系與公共服務、就業、收入分配、弱勢群體權益、基層社會治理等內容統一起來,賦予社會保障增進民生福祉的重要功能。 一 無論是“國家讓步”視角下的自由主義社會保障制度,還是“國家回歸”視角下的福利主義保障制度,西方的社會保障都是作為緩和資本主義根本矛盾的工具性制度出現并發展的,本質上是國家和社會二元對立的產物。中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則與之不同,一方面批判吸收了中國本土哲學中“水之于舟、民之于政”的民本思想,另一方面創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保障思想,從而將社會保障從風險管理的手段上升為國家治理制度,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能夠有效提升人民的滿意度,增強國家認同感,為社會保障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暢通國內經濟大循環、促進全社會共同富裕提供了路徑可能。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國的社會保障事業始終立足民生發展,將民生保障作為社會保障政策的出發點和價值源泉。通過社會保障體系與就業、教育、收入分配、公共服務、基層治理等的有效連接,以社會保障制度的進步為應對人口老齡化等問題提供了更全面的政策選項。 二 針對不同群體間的保障差異,我們黨在更高層次上統籌社會保障制度安排,努力補齊社會保障的短板和弱項,不斷促進社會保障整體結構的優化與功能的提升。首先,統籌城鄉社會保障制度。一方面,著重推進城鄉居民養老、醫療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統籌,漸進性地化異趨同,努力實現城鄉社會保障制度在籌資機制、待遇保障、經辦管理等方面的全面統籌;另一方面,中央和地方政府均需加大對農村社會保障的財政投入,縮小城鄉社會保障待遇水平差距,同時積極促進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機制的發展完善,進一步提升農民的社會保障待遇與服務水平。其次,進一步推動體制內外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并軌,保障社會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再次,縮小區域間社會保障水平差距,努力建立均等化、可持續、流動性強的全國范圍內的社會保障體系,“十四五”時期將進一步推動社會保障法治化進程,建立健全中國社會保障法律體系。最后,籌劃建立國家主導型的社會福利制度,通過加強對“婦女、兒童、老年人、殘疾人”等特殊群體的福利項目建設,逐步提高社會福利水平,補齊社會保障體系短板。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