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理學先驅章望之(下)
| 2018-12-28 09:31:18??來源: 責任編輯:浦城新聞網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章望之《明統》認為,梁是賊亂之君,是殺了唐帝而建立的國家,破壞了天下的正統,負有大惡。同時認為,天祐四年,唐哀帝被弒后,各王都擬帝制,而晉王李克用獨守臣節。次年,李克用將死,給其長子李存勗三矢,說,必報梁、燕、契丹之仇。李存勗即位后,追謚其父李克用為武皇帝,廟號太祖。李存勗牢記父親遺言,打著唐的旗號,征戰十余年,北卻契丹,東滅燕,滅梁后,于元祐二十年四月,改天祐二十年為同光元年,史稱后唐。從天祐四年,唐哀帝被弒,一直延用唐天祐年號,至二十年。說明唐哀帝被弒之后,李克用與其子李存勗一直打著唐的旗號,使用唐哀帝的年號,直到滅了后梁建立后唐政權,為正統,而后梁為偽。 這場正統之爭,章望之與歐陽修對壘,是君子之爭,斷非意氣之爭。章望之對學術觀點堅定不移,不管是誰,都決不盲從,不附合,不為情牽,只問是非,體現了他的風骨,浩然之氣,令人敬佩。 章望之與當時諸多名公大卿、碩學通儒交游,他們一往情深,相互以詩文抒發情感,交流學術心得。 最早與章望之交游的是前面已提到的海濱四先生之首的陳襄。他們除書信來往外,還相互唱和。慶歷七年(1047)至皇祐三年(1051),陳襄任仙居縣令時,寫了一首《仙居縣樹巖老亭》,詩中表達巖頭亭是修身養性的好處所。章望之和詩一首,稱:“讀《詩》明治亂,學《易》體盈虛。……頻許相從否?吾將當故廬。”就是說,如果陳襄同意,章望之也盼望遷此,共同讀《詩》學《易》。可見他倆一體同心。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江西吉水人。天圣進士,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一。景祐三年(1036),權知開封府范仲淹言事忤宰相,落職,貶知饒州。歐陽修為之抱不平,責備諫官高若納,為范仲淹申辯。六月,歐陽修降為峽州夷陵(治所在今湖北宜昌西)令。章望之“一身千里來”拜訪歐陽修。回鄉時,歐陽修作《送章生東歸》詩,勉勵他“子年方少力可勉,往與夫子為顏回。”慶歷三年(1043)六月,章望之還特以自己的名字向歐陽修請字,歐陽修給他取字“表民”。歐陽修告訴章望之:“古之君子所以異乎眾人者,言出而為民信,事行而為世法,其動作容貌皆可以表于民也。”又贊說:“章君儒其衣冠,氣剛色仁,好學而有志。其絜然修乎其外,而煇然充乎其內,以發乎文辭,則又辯博放肆而無涯。是數者皆可以自擇而勉焉者也,是固能識夫遠大者矣。”歐陽修認為給你取字表民是恰當的。(《歐陽修全集》卷四十四《章望之字序》)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人。慶歷進士。宋熙寧三年(1070)拜相,推行新法,史稱“王安石變法”。王安石詩文雄健,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與章望之年齡不相上下,而且友誼深厚。《王安石全集》中有《邀望之過我廬》、《與望之至八功德永》、《聞望之解舟》、《送望之赴臨江》等詩,可知他們友情。在《聞望之解舟》中有:“子來我樂只,子去悲如何。”句,情見乎辭,可謂情深潭水。 韓琦(1008-1075),字雅圭,是個鼎鼎有名的宰相,他與范仲淹共同防御西夏,時人稱為韓、范。章望之與他也是相知。韓琦是相州安陽(今河南人)人,漢建安十八年(213),曹操為魏王,定都于此。魏宮的眧陽殿瓦磨制成硯為世人所重,片材無異圭璧珍,但埋沒在曠野荒榛中。章望之寫詩給韓琦,請求他尋一古瓦硯。韓琦將他“朝搜暮索勞精神”、“遺基壞地偏刓窟”而得到的一片完整殿瓦,經過“累日磨礱”的瓦硯,是昆山片玉,贈送給章望之,并作《答章望之秘閣惠詩求古瓦硯》詩。詩中他謙稱:“吾才寡陋不足稱,思與好古能文人。”又說:“好古能文今者誰?武寧秘書章表民。無詩尚欲兩手拊,何況大雅之奏聞鏗純。”這就是說,你好古能文,就是無詩來,都要雙手奉送你,何況還寄來鏗純的詩來。這件事,可知他們的友誼非不一般。 章望之曾寫了一首七律《偶作》給劉弇,劉弇,安福(今屬江西)人,元豐初舉進士,繼中博學宏詞科。是位文人,所作的賦不凡。他與章望之一樣,都不求鮮衣美食,不慕駟馬高車。在劉弇《次韻表民偶作》七律中有“物外金朱猶土埂,興來詩酒亦功名”句。 郭祥正、吳奎是非常了解章望之的。郭祥正,字功父,宋太平州當涂(今屬安徽)人,以殿中丞致仕。詩風豪壯。頗為王安石所稱。吳奎(1010-1067),北宋濰州北海(今山東濰坊)人,字長文。博學善文,官至參知政事。此二人詩贊都記敘了章望之游歷、道德、學術。 郭祥正《送章秘閣表民》稱:“君心抱太古,不肯屈世人。匹馬遍朔方,揚帆出天津。九疑連天洞庭闊,長歌愁殺蒼梧神。更將美酒吊楚屈,《離騷》繼作疑前身。兩姬不灑望夫淚,一笑岳陽樓上春。丈夫得意且為樂,百年變化隨埃塵。如何南還過我別,卻言北去朝天闕。上書力訴元足冤,洗眼看君成一節。勸君事直還收身,速返東南弄白云。功名汲汲竟何益,韓彭取笑武陵人。” 章望之去世后,吳奎寫贊二首,以示懷念之意。其一是《光祿寺丞表民章公贊》: 孝友出乎天性,仕進非其本懷。宗鄒魯之心傳,黜荀揚之異說。攬川岳之奇觀,儲性情之發越。故譽隆于生前,而澤流于奕葉。 其二是《章寺丞贊》: 胸藏二酉,學博五車。援古證今,論驚四筵。淡心利祿,逸致翩遷。松菊勁節,陶公比肩。風月交懷,周子孰先。緬想其人,邈不可瞻。或水之湄,或山之巔。英靈長在,覩斯遺編。 章望之是一代風流,這二《贊》對他的生平作了總結,作出恰當的很高的評價。????????????????? (余奎元)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