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城的酒文化
| 2018-08-21 16:38:44??來源: 責任編輯:浦城新聞網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一 ??? 在我國,遠在五帝時代,我們的祖先就發明了用曲來釀酒,它可以使谷類淀粉的糖化和酒化兩個步驟結合起來同步進行,這種方法稱為“復式發酵法”。 先秦重要典籍《呂氏春秋·申分覽·勿躬》載:“大橈(黃帝的老師)作甲子、夷羿作弓、儀狄作酒……此二十官者,圣人之所以治天下也。”由此可知,儀狄是酒的發明者。該書還記載:“是月也(仲冬紀立冬第二個月)乃命大酉,秫稻必齊,麴糵必時,湛熾必潔,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齊必得,兼用六物,大酉監之,無有差忒。天子乃命有司,祈祀四海大川名原淵澤井泉。”西漢戴圣編輯的《禮記·月令》一書中,也有同樣的記載。要求釀酒的谷物要成熟,投曲要適時,浸蒸時要保持清潔,釀酒用的水質要好,器皿要用優良的陶器,火候要適宜。這是對古代釀酒技術的科學總結,迄今仍為釀造米酒者沿用。 二 ?浦城人釀酒,最早應為距今三千多年的西周時期。仙陽鎮管九村社公崗土墩墓群出土的青銅尊,就是一件酒器。尊:禮器,盛酒之器,祭祀燕享通用之。其形如截筒,口稍敞,肩部稍收縮,腹部呈圓肚形,圈足。不過,只有貴族才有資格享用,一般庶民和奴隸是享受不到喝酒的待遇。 到了西漢,閩越浦城人喝酒的風氣較普遍,酒器也趨向大眾化。仙樓山下、錦城漢墓,都出土了陶制的酒器——匏壺。匏壺:小口、長頸、大腹、平底、肩附雙耳。構思巧妙,穩重大方。其造型模仿瓠子的一個品種,浦城人稱葫蘆匏,是爬蔓草本植物,果實可作蔬菜,老熟后可作掐水工具。《詩經·豳風》曰;“七月食瓜,八月斷壺,”就是指的葫蘆匏。浦城農貿市場,也是在農歷七、八月份才能見到葫蘆匏,但種植量日趨減少。 三 有宋一代,商品經濟發達,客旅商鋪、茶肆酒樓,如雨后春筍般多了起來,官場上迎來送往也就多了酒宴。 淳熙五年(1178年),愛國詩人陸游受命提舉福建常平茶鹽公事,夜宿漁梁,留有詩作《道中病瘍久不飲酒,至漁梁小酌,因賦長句》;“我行浦城道,小疾屏杯酌。癬疥何足言,亦復妨作樂。此身會當壞,百歲均電雹。胡為過自惜,憊臥困針烙。未嘗膾噞喁,況敢烹郭索。今朝寓空驛,窗戶寒寂寞。悠然忽自笑,頓解貪愛縛。紅燭映綠樽,奇哉萬金藥。”白居易《問劉十九》五言絕句:“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該詩注解指:蟻,酒上浮起的糟粕。兩詩相對照,陸游在漁梁所飲之酒,應當是米酒,酒上還漂浮著如白蟻的酒娘。樽,古字從缶,瓷器是也。那時的瓷器以青瓷、青白瓷較多,米酒盛于酒碗里,自然就會呈現綠色了。若從簡化字“樽”就很難理解“紅燭映綠樽”的含義了。 嘉定十六年(1223年),真德秀以湖南安撫使知潭州,當地官吏設宴接風,真德秀也設宴回敬。酒桌上,真德秀賦詩一首《長沙宴十二邑宰于湘江亭》:“從來官吏與斯民,本是同胞一體親。既以脂膏供爾祿,須知痛癢切吾身。此邦素號唐朝古,我輩當以漢吏循。今日湘亭一杯酒,便吹散作十分春。”這位老夫子,借酒賦詩告誡官吏關心民眾痛癢,還提出“四事”與同僚共勉。“四事”是:律已以廉、撫民以仁、存心以公、蒞事以勤。在湘兩年,吏治風氣大有改觀。 蓮塘鎮顏處村一座宋墓,出土一件青白釉執壺,高流高柄,瓜棱形腹,圈足。墓主人可能嗜酒,后人便以墓主人的實用器陪葬。蓮塘鎮呂厝塢墓群,清理時發現一號墓有盜洞,盜墓賊借酒壯膽,把墓里的文物盜走時,把酒壺也丟進墓里。這把酒壺,青瓷質、腹部八連弧起脊,有刻花,若不是稍有破損,也是一件觀賞價值很高的文物。 四 到了明代,朱元璋重農抑商,浦城的稻谷產量綽綽有余,有“金崇安(茶葉)、銀浦城(大米)、鐵邵武(鐵器)之說。”糧食吃不完,就在酒上找出路,于是也就有了谷燒白酒。用白酒和米酒勾兌的酒,其味醇厚,色似琥珀。浦城人稱之包酒或七斗金。林則徐的同窗好友——歷任江蘇巡撫、兩江總督的梁章鉅,僑居浦城必飲此酒,并贊曰;“余謂必求琥珀光者,惟浦城之紅酒(包酒)足以當之,似此色香味俱佳,再得藏至五年以外者,當妙絕天下矣。”“若貯至十年,恐海內之佳釀無能出其右者矣。” 浦城民間,也流傳著有關包酒的故事:山下有個王老九,一生操持娶回三房兒媳。有一天,三個兒媳都要請假回娘家,王老九就說;“我出一道題,哪個兒媳猜對了就讓她先走。題目只有九個字:肉包肉、酒包酒、人包人。”大兒媳、二兒媳聽后都愣在那里,只有三兒媳從容不迫地說:“肉包肉是燕丸,酒包酒是米酒兌白酒,兒媳嫁到王家,十月懷胎,讓公公婆婆抱上了孫子,不就是人包人嗎。公公點頭稱是,讓三兒媳先走,不過要帶三樣東西回來,也是九個字:肉包骨,骨包肉,紙包火。三兒媳在娘家玩了十多天,回來后拿出一包紅棗對王老九說:“這是肉包骨。”又從籃子里拿出一些雞蛋,說是骨包肉。門前帶回的燈籠就是紙包火。王老九很贊賞三兒媳,不過他還設了一個套。古時,有避諱長輩名字的禮法。王老九躲了起來,不一會,村東頭的李老九來請王老九吃韭菜餡的餃子,村西頭的張老九來請王老九喝包酒。王老九回家問三兒媳有些什么事,三兒媳答道:“村東頭李三三請公爹吃扁葉餡的水餃,村西頭的張四五,請公爹喝幾杯七斗金。”王老九挑起大拇指說:“今后這個家就由你當家,一家人三妯娌都能和睦相處。” 五 改革開放后,人民的生活顯著提高,飯量減少酒量增加,釀造米酒,家家戶戶。城里人住進高樓大廈,室內裝修缺少了大鍋大灶大飯甑,他們一般都會到鄉下的親戚朋友家中蒸酒米,蒸熟后裝入塑料桶,乘上摩托車趕回城里,誤不了放酒曲。屆時,包子店、食堂也會代蒸酒米,辦法多多。農民釀酒,一般都是一擔糯谷,約合70斤糯米。釀好的酒,裝入陶制大缸中,內置一酒抽,掐酒時可使酒汁與酒娘分離。酒娘可分三次兌水;頭道酒,宴請賓客用;二道酒,浸豆腐乳、豆豉;三道酒,燒有腥氣的食物用;如魚蝦、泥鰍、螺獅等。古人云:“越人喜食腥物,放了料酒、姜、辣椒,何腥之有。” 生活好了,酒宴也就名目繁多。不過,浦城人性格敦厚樸實,酒桌上有敬酒,但不勉強客人一醉方休,這與牢記古訓“渴時一滴勝甘露,醉后添杯不如無”有關。 俗話說:“人心不足蛇吞筲(水桶),冷水當酒賣還嫌沒有糟。”米酒的酒糟,農婦們還摻以糯米粉、辣椒粉、食鹽,鍋上炒熟,制成饅頭狀的酒糟餅,然后切片晾干,裝入白色塑料袋里。在外地發展的浦城人,回家過年,走時都要帶上一些酒糟餅。清晨吃稀飯,炸上幾片咸辣香酥的酒糟餅作小菜,思鄉之情,油然而生。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