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剎——禪寂寺
| 2018-08-16 11:18:30??來源: 責任編輯:浦城新聞網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禪寂寺始建于唐至德年間(公元756-758年)。舊《浦城縣志》載:唐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七月,義昭(俗姓謝)上人到京都請置院額,奉敕旨賜以《大中禪寂》之號,取禪定空寂之義,自此名為禪寂寺。其時禪院除頭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堂外,還有潛修所(繼銘書室)。更有專儲“經、律、論”三藏佛教經典的輪藏殿。因殿前巨柱上盤有金龍四條,又名“龍藏”。禪寂寺因此又名輪藏寺。 ? ? 從縣城驅車往東南行20公里到觀前村,過橋再向西行三四里,便是素負盛名的千年古剎——禪寂寺。 好一處叢林寶地。山門前面是一條清澈的溪流,隔溪看去,由北而南一列峰巒連綿起伏,莽莽蒼蒼,活象一條游動著的長龍從天際云端而來,至此逶迤拱伏,環抱一座座高墻琉瓦的寶殿、齋堂。周遭茂林修竹掩映,煙霞聚散,甚是肅穆莊嚴。 輪藏建筑原型是藏傳佛教的法器——摩尼桶,將喇嘛教這種宗教法器與漢地傳統的建筑相結合,便形成了一種外觀看似花塔,塔內上下有軸、可以轉動的轉輪藏。史料記載,這種建筑形制最早出現在南朝時的梁代,宋代的著名建筑師李誡在他的《營造法式》一書中對轉輪藏也有詳細記述。而《釋門正統》卷三記載,廟塔式輪藏首創于江浙一帶,爾后乃推及至北方地區。 ? ? 據浦城已故文史學者陳景清先生記憶,禪寂寺輪藏殿是一座七級木結構敞式建筑物,高六、七公尺,寬廣如之,中置高齊屋頂合抱能轉動的中柱,整個輪藏似圓錐塔形能旋轉。底座圓盤、座軸、穹形圓頂皆鐵質,以承受高大的輪藏“并使之旋轉”。沿地面一級有圍以比人體稍高的木雕八大金剛,張足伸手若推輪狀,身朱漆、面金裝,猙獰威猛。其上圜以佛像龕,約有木雕佛像三千余尊。中間六級為儲佛經的屜,每級有一百六十屜,每屜約儲佛經百本,計儲佛經萬卷。輪藏中空,“其寬可擺筵席”。整座輪藏推之即能旋轉。四周巨柱,皆盤張牙舞爪、勢若飛騰的木雕金龍,栩栩如生。寺院清幽的地理環境和獨特的佛教香火,生成聞名遐邇的禪寂寺“八景”。清代楊謙吉題《轉輪藏》,詩云: 聳植煙霞里,巍然不可援。 藏中經萬卷,輪外佛千尊。 一轉乾坤動,三推日月翻。 老僧時說法,花落勝桃源。 在浦城民間久有傳說:天下三藏半,輪藏占一藏。可以想見,曾幾何時,禪寂寺輪藏在佛教的規模與份量。 ?
? ? 禪寂寺和輪藏殿建成年代都沒有明確的文字記載,但據觀前《張氏宗譜》兩張輪藏圖和有關記述可知,宋欽宗時,張巨對全寺進行過修建。張巨,字國材,觀前村人。宋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進士,歷知諸暨(今屬浙江省)、襄邑(今河南睢縣)等縣,治理出色,加秩一等,薦為秘書省正字,任京西轉運判官。徽宗召他對策,很滿意,升他為職方員外郎。任殿中侍御史時,蔡攸、童貫挑起邊界爭端,給國家造成憂患。張巨秉性公直,不避權貴,寫疏彈劾蔡、童不成,反被誣陷而罷官。后出任利州(今屬四川)路轉運使,盡管仕途顛沛多舛,但這位“三朝元老”不改鞠躬盡瘁,在職期間,請修閣道,筑興州大堤,關心民生。后謫居池陽(今屬陜西),直到欽宗受禪登位時才復為朝散大夫。期間這位佛教信士獲假回鄉,捐資為禪寂寺置田產,興工對全寺進行修繕。至于寺里的轉輪敞藏究竟是建寺時期便興建而成,還是后期重新修建而立?由于缺乏資料,此事一度懸疑。 ? ?
? 禪寂寺中有兩間精舍,匾刻名曰“潛修所”,傳為當年張巨所建,意在窩居其中,修養心性。后來張巨之妻陳氏、胡氏逝世,也合葬在禪院后山。“潛修所”和陳、胡氏墓今仍完好。 可惜的是,飽經滄桑的千年古剎,上世紀卻在劫難逃。先是五十年代寺中佛像被悉數搗毀,后是六七十年代寺院改作養豬場,輪藏敞殿也被連根拔除,古剎香火強遭踩滅。碑銘石刻、礎基木雕砸的砸,拆的拆,就連諸多古樹名木也未得幸免,僅剩下一株桂花老樹,孤立在輪藏敞殿天井凄涼地守望歲月。1954年,福建師范學院徐宗元、黃壽祺兩教授及占秉綬講師曾來禪寂寺考察,從幸存的經卷中,曾發現《大藏經》、《華嚴經》、《藥王經》……等殘卷,證實輪藏所儲佛經,確是集佛教經典之大成,對佛學研究極富參考價值。其中60余卷被他們帶去了福州。只是不知,這些意外避過災禍的經書殘卷,今何所蹤? ?
? ? 世事有緣總輪回。改革開放順應了蒼生民意。上世紀八十年代,當地信男善女自發捐資“銜泥”,在禪寂寺舊址重建大雄寶殿,塑造佛像金身。幾年后,觀前上、中、下三坊村委會也出面,動員群眾調還山場、宅地,并籌集資金,在廢墟又陸續修建起觀音殿、天王殿、僧舍客寮。縣宗教局也批準禪寂寺恢復為宗教活動場所,對外開放。近年來,水北街鎮政府結合開發觀前旅游資源,將禪寂寺佛教文化保護與開發納入規劃之中。更有鄉賢居士處心積慮,試圖拂卻古剎塵封的歷史,回望輪藏曾經的禪光。他們果真取得初步收獲,深埋地下半個世紀的轉輪礎座終被發掘面世。 浦城挖出千年佛教“書架”,消息一出震驚四方,再次引發社科學界關注,人們重提跨越了世紀的疑問:禪寂寺之輪藏敞殿何年建造?作為漢傳佛教的福建省,緣何在閩北邊陲一座古剎建造此物?始作俑者又是誰呢? 分析了輪藏圖以及相關資料,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林鋆先生斷言轉輪藏是宋時期的器物。他還有另辟蹊徑的推測,這個輪藏或許是摩尼教,即金庸筆下的明教的產物也未嘗不可。因為摩尼教也叫轉輪,明教也有轉輪。倘若如是,那禪寂寺在福建乃至中國佛教傳播史的研究上,就有文章了。 移步遺址廢墟,俯看靜臥土坑的輪藏塔基,撫摸飽受風煙燎灼的柱礎、碑銘,令我一介俗子不由百感交集。里程碑也好,有文章也罷,當下世道清明,禪寂寺和輪藏的過去,若能為今人回望,且浴火重光,豈非善莫大焉! 將要離開禪院的時候,得看一殘存木匾,長一米余,寬約40公分,浮塑“靜神養氣”四個楷體大字。匾漆斑駁脫落,題款依稀可辨為民國年間。我反復揣讀端詳,從脫漆之處竟發現浮塑大字覆蓋著若干鎏金字跡。 普通一塊匾額,事主當初如此珍重,匾塑字,字覆字,莫非隱喻寂寥暗晦時光一段故事? 帶著這些遐思臆想,不日我離鄉赴京。公元2012年12月30日下午時分,丁泉兄從老家打來電話告訴我兩條信息:一是禪寂寺附近發現數十座塔座,縣文博部門初步考證為僧人墓群,很有研究價值;二是網上信息已引起了中國佛教保護與研究中心的關注。聞之自是高興。此后一直期待專家前來考察究竟。 我這篇拙文原作于2012年12月,權當筆記塵封。 時間轉眼過去了四、五年。這期間本地一干文化學者、善男信女始終在為古剎重光而百般努力。尤其出家人周理堂先生癡心不渝,多方化緣,籌得一筆善款,請來古建筑師“乃摹舊豐”,決以“燕子銜泥”之志復建禪寂,重光輪藏。欣聞已擇吉日動工,不勝感奮之余,茲以拙文存照。 ? ? 張先強/文?? 楊軍? 周興貴/攝 ?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