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古老的葉家山
| 2018-08-08 11:24:03??來源: 責任編輯:浦城新聞網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門外青山紫翠堆,幅巾終日面崔嵬,只看斷云或飛雨,不知云從底處來。”走進古樓葉家山,朱熹老夫子《偶題三首》的情景撲面而來,難道朱老夫子千年前的旅游詩句,是專為千年古村葉家山寫的么? ?
? 位于閩贛源頭的葉家山,是宋代名人葉安節、理學家葉文炳的故鄉。 蜿蜒起伏的武夷山脈延伸至葉家山,山坳形成一個自然的“鳳”字,鳳巢下擁抱著一個坐南朝北的村落,這是一個不進村口不見房屋的隱形村莊,一條油光呈亮的石砌古街,彎彎曲曲地往前延伸,街邊高高的規整石墈,一座座夯土馬頭墻的房屋朝東南方向有序排列,每隔二七十四步,便有一個由七步石階往里延伸的門樓,進了門樓跨過天井進前廳,廳門正對廳堂,廳堂設香案,二進是房主的起居室,三進為廚房,這樣的房屋現存七座,古色古香的古街,經過千百年的滄桑歲月,仍不失古老的風貌。 ?
? 古街的中心,是一行用青黛色圓石鋪嵌的古老街坪,街坪中央則用青磚豎砌成既非太極又非八卦的圖案,坐在街坪兩旁青石板上歇息乘涼的古稀老人告訴我們說:“這是葉山村的八字,用腳步量了量,剛好縱七步,橫七步。”莫名奇妙,“八字之稱緣何而來?” 疑惑之間,老人們含笑相告:這“八字”是古代的祭臺,是宋代名士葉文炳的獨創:“文官到此落轎,武官到此下馬,新娶的媳婦蒙著頭紅在這里走八字,過世的老人在此停棺受兒孫跪拜,享受豬頭三牲入土為安。” 隨著老人們的指引,曲里拐彎地來到一口古井前,老人把古井稱為“廉泉”,說是葉氏先祖文炳公叫人挖的。 井水由巖岫縫里的山泉涓涓而出,清澈的井底可見碧綠的青藻,悠閑的魚兒在藻叢中緩緩游動,伸手探探,頓覺渾身清涼舒適。老人們說葉家山像這樣的井有七口,按北斗七星方位排列,每個井口,原先都有一口池塘,既用于植蓮,又用于防火。神奇的葉家山,為何對七字特別講究? 老人們給出了答案,七字是文炳公謀劃的,自葉家山入閩始祖承宣公入浦安家到文炳公入朝為官止,葉氏在浦城繁衍剛好第七代。 從街心往前走七七四十九步,便來到了葉氏宗祠,巍峨的門樓,高聳的墻帽,方方正正的大門前一口方塘,塘如硯,水如鏡,翠綠的漂萍彌漫在水面上,不安分的錦鯉攪起一圈圈漣漪。管祠的老人說:“這里原來沒有塘,只有一眼汪汪趵突的清泉水,當年建造祠堂時,雕梁的主墨師傅見墨斗已干,命徒兒到泉邊往水里加墨,徒弟貪看泉中魚蝦,不小心把墨斗滑進泉眼,本該上浮的墨斗卻一沉到底,無影無蹤,師傅責怪徒兒做事不上心,欲責打,祠堂的主人上前勸阻。徒弟邊哭邊說:“我又沒做錯什么,只是想把墨斗的陳墨洗洗再添新墨。” “洗墨、洗墨,難道說祠堂建成后葉山要出名人么?”于是東家便在祠堂門口添了一口池塘,取名:墨斗池。 葉氏宗祠始建于元初,至清順治年間被戰火焚毀,志圣公為保衛宗祠被殺害,全村人為保衛家園犧牲的不少,從此葉家人開始習武,青壯漢子從此練就了一身硬功夫,方苞公和方尊公考中了清代武舉,葉家山武術因此名揚四方。 清乾隆二十九年,葉氏宗族集資重建宗祠回報祖先。 葉家山葉氏宗祠是葉家的重要標志,門樓造型宏偉壯觀,磚雕精巧雋美,為二進式建筑。分前廳、天井和祖廳,祖廳正中設神龕牌位,供奉歷代葉氏先祖,每年清明節,葉氏后裔按當地習俗從各地趕來為祖先上香奉祭。 祠堂內木雕精美豐富,尤其是祖堂兩邊中柱上攀援的兩條虬龍更是蒼勁大氣,栩栩如生。葉氏宗祠內張掛的歷代葉氏先祖介紹及牌匾題詞文化內涵深刻,人物研究價值較高,整座祠堂保存管理情況較好,2016年被縣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為第八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出祠堂往右,約50米處是葉家山社廟,為清道光年(1830年)所建的單進式小型廟宇,廟的門楣上石刻行書“迎龍社”,大門兩邊書寫對聯“神龍騰空行天下,茂葉根深家深遠”,廟內以神道碑代佛像,碑文為:本境護福星靈司尊神位,殿后憶德施慧感應夫人位。“神道碑”前香爐內香根滿盈,寄托著全村眾生祈福添財求平安的美好愿望。 走出社廟便到了村口的風水林,百年的云杉、紅豆杉郁郁蔥蔥,遮蔽著一座沿崖而建的風雨廊橋,廊橋始建于宋末元初。經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重修,被水毀后于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再建,距今百余年。 該橋工藝精巧,風格獨特,橋面用河卵石鋪砌,圖案精細規整。廊橋和別處的一樣,但奇特的是神龕設在橋的東頭,供奉著“五顯真君大帝”牌位。 走進風雨橋,遠眺巍峨群山千千仞,茂林竹海萬傾波。葉山村的金溝、銀溝流水在橋的不遠處懸崖會合為一條清溪,溪水在巨石的撞擊下跌碎成一掛珠簾傾瀉而下,陽光燦爛,溪水透明,成為葉山水口的一道亮麗景觀。 田疇,古道村莊,山,水,林泉,木構廊橋,葉家山的自然和人為的景觀猶如一幅難以描繪的山水畫卷。 葉家山經過近千年的繁衍發展,至今已是第四十代,后裔近萬人,散步全國乃至海外。 走進葉家山,葉氏家族的歷史印記依然歷歷在目,村里仍然保留著古樸的道德倫理、習俗禮儀、婚姻家庭和宗教信仰等古老習俗。 熱情好客的葉家山人,在心靈、品格、情操、智慧和理想沒有改變,古老的葉家山,仍保持著祖先們的優秀品格。 “福蔭子孫多種樹,學文習武耕福田。”盡管葉家山英才輩出,老人們總是以這條祖宗傳下來的家訓教育子孫。時常被人稱為風水寶地的古樓葉家山,已引起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的關注和研究。????????? ???????????????? ??????????????????????????????????????????(趙真友)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