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浦節氣風俗
| 2018-05-15 15:51:22??來源: 責任編輯:浦城新聞網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日月經天,天行有常。自然運動遵規律,社會發展守客觀。讀清嘉慶《新修浦城縣志》載:“陰陽寒燠,從乎天者也。剛柔燥濕,從乎地者也。俗成于下,從乎人者也。”一個地方的節氣,往往流傳于民間,既比較簡練而且言簡意賅的話語,一般都是經過口頭傳下來的方言,易記易懂,也稱諺歌。這種諺語,既是勞動人民的生活實踐經驗,又是一種民間民俗文化,知而有備,知一萬畢。 正月,萬家團圓,迎春祈福。初一晨少長序拜,戚友相過從,一盅木樨茶互道新禧;三日市不列肆,正月走親訪友,十五鬧元宵,正是新春和融時。人們卻喜慶不忘耕,十分關注元春天氣,立春雨淋淋,陰濕到清明。諺歌:“若問六種熟不熟,但看年頭三個六。”立春先一日,祀芒神迎春,東郊趕“春牛”,以送寒氣,至期花爆接春。初六、十六、二十六,晴則大吉。酒禮靈祝:“年初六,風車轉,轉出新年順溜溜。”年初六為馬日——馬到成功。 二月,龍抬頭,驚蟄時。社日祈年于里社。當日雨呼社公雨,稱社神試新水。諺云,“社了分,米谷積成墩。”社在春分前,人看主豐年。諺云“未曾驚蟄先驚雷,四十五日天不開”。先驚雷則多雨,稱“落烏光”。春雪多,夏大水,水漲百二十日,須抗洪。諺云“春霧晴,夏霧熱,秋霧涼風,冬霧積雪”。春分日,東方有青氣,宜麥生地。 三月,清明晴,春華秋實。門插柳枝,上墳祭祖。謁丘墓,擇節前三天、后四天,除荊棘,培新土,掛楮錢而歸。三月三,踏青見蛙鳴:“午前鳴,上鄉熟;午后鳴,下鄉熟;終日鳴,上鄉下鄉一齊熟。”清明,“有風而雨土為霾,多則傷麥。”諺云:“清明斷雪,谷雨斷霜”;“清明要明,谷雨要雨”。有雨山戴帽,無雨云攔腰。 四月,立夏日,見青氣于東南為吉。四日宜晴,稻生日;八日晴,魚兒上高坪。浴佛節,以南燭子、茶葉漬米做“烏飯”,供母食為孝義。好雨知時節,立夏與小滿宜雨,諺語“立夏不下,高田放罷;小滿不滿,芒種不管。”“芒種火燒天,夏至雨淋淋。”雨水田潤,人牛好耕。十四日晴,主歲稔。 五月,夏天到,端陽門懸蒲艾,婦女兒童系絲佩符,浴百草湯,飲雄黃酒,以驅“五毒”度夏。夏至月中有雨,歲熟,諺歌“夏至在月頭,邊吃又邊愁,夏至在月中,耽擱崇米翁。”意思是分龍日得雨有豐收,芒種后逢丙日進霉,小暑逢未日出霉。 六月,小暑與小寒相應,“雨則俱雨,晴則俱晴”。朔日值小暑,漲大水。諺曰:“六月不熱,五谷不結。”五谷需陽光照射,溫暖孕谷。所以,大暑宜大雨,主晚禾熟。民諺“天光出紅霞,大水推鴨嫲;晚邊毖出紅霞,沒水燒茶。” 七月,七夕乞巧節,中元盂蘭盆會,夜放水燈祭先人。七夕以前占河影,落雨無影,日晴見影。有諺:“沒三日而復見谷米賤,沒七日而復見谷米貴。”立秋日宜晴夠明,雨輒妨豆滿實。立秋晨時見涼熱,又諺:“朝立秋暮颼颼,夜立秋熱到頭。” 八月,月圓人圓,月餅相饋,把酒賞月,幡燈品桂。諺云:“秋分在社前,斗米換斗錢,秋分在社后,斗米換土豆。”秋分日,宜雨社后。八月月大,市無菜賣。寒露木樨香,中秋賞月占月,月明魚不產,晦次年春多雨。所以諺云:“云罩中秋月,雨打上元燈。” 九月,九日登高,“吃九重糕,老年福到;喝茱萸酒,增南山壽。”一至九日,遇北風寒早,則殺晚禾,損芥麥。重陽日無雨,一冬多見晴。霜降后漸冷,有諺道:“吃了重陽糕,棉襖緊緊包。” 十月,山城小陽春,朔日宜晴,諺歌:“十月初一晴,柴炭谷米平。”又道:“白露沒雨,百日沒霜;十月沒霜,來年沒糠。”立冬后十日有雨,謂之入液,小雪后出液。流動之水,百蟲飲此而蟄,也叫定液水,來歲宜秘沗。因又諺:“液雨不流籜,高田不用作。”小雪小雪,銀霜如雪。 十一月,冬至到,打糍粑祀祖,糍粑為圓餔,以一陽始至,陽象為圓。冬至月頭,暖溫一冬。俗諺:“冬至在月頭,賣被去買牛。”“燥冬至,濕年晚;濕冬至,燥年晚。”冬至日,青云見北方,明歲看豐熟。雪大少疾是兆年。 十二月,寒冬臘月,千載民風鄉俗傳,紅紅火火迎大年。民諺云:“小寒晴,來歲早禾熟,大寒晴,來歲晚禾熟。”除夕夜靜為吉,又諺“除夕犬不吠,新年無疫癘。”犬是靈物,人要過年,它為主人守夜一年四季,也要休息過年呵。 格物致知,知微顯著。浦城居閩江最上游,地勢高而較寒,四序中暑惟三伏。春霏暖,陰雨冷;夏久晴熱,一雨輒涼;秩風聲,薄寒起;隆冬觱栗,霜威裂膚,冰厚二寸,雪下三日。根據本地四季十二月,二十四節候的客觀自然規律,先人經多年勞動生活的實踐總結,以歌謠記之,以諺語占卦,代代相傳,利于農桑,使人端己知未,與人知難而上。 (王德仁)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